一國兩制已是一國
(84年港大學生會會長、新聞統籌專員 馮煒光)
香港蘋果日報 2015年1月20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121/19010135
戴耀廷教授昨日在《蘋果》撰文,說要抗衡一國化。此說令人不解,且有摒棄國家認同之嫌。
一國兩制的理解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國家便是中國,而中國只有一個,那便是國際公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和內地同胞都是中國人,只是實行不同社會制度。這個根本認同是一國兩制的基石。沒有了一國,一國兩制無從談起。1990年通過的《基本法》,其第一句便是「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倘若戴教授認為內地的一套被大量引入香港,這頂多是兩制受到影響,是「一制化」而非「一國化」。國家認同不會受到影響。國家認同是普世價值,無論各國實行甚麼制度,都會在國家認同的基礎上實行。戴教授研究憲法學,經常把普世價值掛在口邊,應知道環球各國如何在國家認同的基礎上實踐民主。
1983年底,戴教授和我仍是港大學生時,港大同學亦在學生會全民大會上通過決議,明確指出香港主權屬於中國,而中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段歷史,想戴教授當還記得。無論我們對落實普選,有如何不同的理解,國家認同是核心。說到底,我們都是中國人。
馮煒光
84年港大學生會會長、新聞統籌專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筆者前此在民主報刊出林鄭娥撰文時, 曾質疑民主報是否會繼續刊出梁振英管治團隊中人的撰文, 今日果然又刊出梁振英政府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一篇撰文, 月旦戴耀廷前此發表的 " 抗衡一國化 " 文章言論, 馮煒光前此亦曾在民主報發表過撰文, 但用的是筆名 " 金鐘仁 ", 這是否馮煒光認為身份敏感, 還是民主報有所顧慮, 所以才以筆名撰文,
今次馮煒光隨著林鄭娥打正新聞統籌專員頭銜在民主報撰文, 可見民主報對於 " 敵對勢力 " 的封殺是放寬了, 不過, 馮煒光這則撰文以雙銜頭登出, 一個是前港大學生會會長身份, 一個是梁振英政府新聞統籌專員身份, 令人混淆他究竟是以私人身份或是以官方身份發表言論,
馮煒光指戴耀廷在民主報撰文說要抗衡一國化令人不解, 其論據是一國早已存在, 質疑 " 沒有了一國, 一國兩制無從談起 ", 認為戴耀廷論據有基本錯誤, 要 " 抗衡 " 的話應是 " 一制化 " 而不是 " 一國化 ", 筆者亦認同馮煒光的觀點,
一國兩制, 一國是兩制的基礎, 沒有一國又何來兩制? 兩制是由一國的基礎下衍生出來,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成就了今天的港澳特區, 如果如戴耀廷所指的 " 抗衡一國化 ", 無疑是曲線的指香港是一個政治實體, 抗拒被內地 " 一國化 (併吞) ", 才會有這樣的思維, 否則, 任何情形下, 都衹能是對兩制有所質疑, 而不應否定一國的客觀事實,
戴耀廷忘記了基本法規定香港五十年不變, 這 " 兩制 " 是有時限的, 回歸五十年後是否走回一制誰也不知道, 如果現時就來抗拒 " 一國 ", 那回歸五十年後, 是否仍可延續兩制存在變數,
戴耀廷指 " 「一國化」仍只能在一國兩制下進行, 換句話說, 無論怎樣「一國化」, 不會也不可能把「兩制」在這時候消滅掉。而進行的「一國化」亦不能違反一國兩制的基本原則, 不可以把大陸的那一套完全引入到香港來",
根本就明確了他質疑的是 " 兩制 " 而不是 " 一國 " , 但他又指 " 北京政府對港的策略就是要在一國兩制下進行「一國化」", 這不是前後矛盾嗎?
戴耀廷的 " 抗衡一國化 " 衹不過是嘩眾取寵, 意圖挑動支持者的神經, 把 " 抗衡一制化 " 昇華為 " 抗衡一國化 " 以取悅支持者中的反共人士而已,
戴耀廷的結語才是畫龍點睛, " 到現在為止, 北京政府及梁振英仍奈何不了我們(在面臨被起訴前的自我感覺良好) " , " 只要我們能堅持下去, 到了適當時機, 就可能出現更大規模的群眾運動, 把香港帶得更接近真普選的目標 ",
戴耀廷還想再來一次更大規模的群眾運動, 可說是痴人說夢, 參與佔領行動的核心人士差不多一網成擒, 輪候被起訴, 當然, 我們仁慈的法官可能因案件涉及 " 重大公眾利益 " 而輕輕放過, 但對於佔據了多處交通要道兩個多月的違法行為, 總不能不向市民有所交代, 簽保守行為是難免的了, 這等揹了保的人士, 如果再犯就不是守行為這麼簡單的了, 如果再來一次更大規模的群眾運動, 就要考慮是否願意為 " 真普選 " 付出更多?
何況今年與來年都是兩級議會選舉年, 再攪一次更大規模的群眾運動能否獲得泛民政治黨團組織的支持, 佔領行動已令市民怨聲載道, 泛民政治黨團組織民調結果直線下跌, 今年的區議會選舉迫在眉睫, 泛民政治黨團是否願意賭這一把成疑, 戴耀廷還想再來一次更大規模的群眾運動, 看來衹是他的良好意願而已.
何況佔領行動啟動時, 戴耀廷與支持佔領行動的泛民議員大狀, 與及大學法律學者 " 拍心口 " 指會組織 " 義務律師團 " 支援被捕的佔領人士, 可時至今日, 有攪手指 " 義務律師團 " 資源不足, 難以負擔龐大的訴訟壓力, 要向社會籌款才能支撐下去, 當然, 佔領行動的領導人物就會優先處理這不在話下, 那參與佔領行動的普通市民又如何? 自己 "執生 "好了, 上了一次當還會汲取不到教訓, 再上一次當, 再來一次更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
抗衡一國化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 戴耀廷)
香港蘋果日報 2015年1月19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120/19008950
梁振英的第三份施政報告是在雨傘運動佔領後的首份施政報告。雨傘運動必然改變北京政府對港的策略,而梁振英作為北京政府駐港的代理人之一,由他的口去道出北京政府的想法,是合理不過的。即使不是由北京政府面授機宜,此份施政報告所展示的方略,也必先得到北京政府首肯。
簡言之,由施政報告看到,北京政府對港的策略就是要在一國兩制下進行「一國化」。對北京政府來說,雨傘運動並不是單純的一場爭取普選的運動,而是一場挑戰「一國」在一國兩制下擁有無上權威的政治運動。從施政報告中的引言,高調地針對港大學生會《學苑》的《香港民族命運自決》專題,及指「香港問題香港解決」的口號是違憲,就可看到端倪。梁振英把這些資料無限上綱,硬把雨傘運動與港獨結連起來。北京政府不可能不知道港獨在香港即使討論的人多了,但根本不成氣候。仍要這樣做,明顯是為「一國化」提供政治藉口。
「一國化」就是以不信任港人為出發點,以篩選、操控及打壓的手段去排除與「一國」不同意見的人及塑造與「一國」一致意見的人。單單是一些他們不同意的言論,就上綱上線去攻擊,證明「一國化」已啟動。由梁振英以特首的施政報告去發放這樣的訊息,必會對不少人產生壓力。
但無論怎樣,「一國化」仍只能在一國兩制下進行。換句話說,無論怎樣「一國化」,不會也不可能把「兩制」在這時候消滅掉。而進行的「一國化」亦不能違反一國兩制的基本原則,不可以把大陸的那一套完全引入到香港來。
若北京政府真要把大陸的那一套全面引入香港,現在針對反對派的手段就不可能如此「輕手」了,所有雨傘運動的主要組織者可能都早已經人間蒸發。也不用採取間接、迂迴的「一國化」手段,搞甚麼放寬輸入內地人才計劃、更新歷史科課程、安排中小學生到內地交流、香港與內地中小學締結姊妹學校、籌建新制服團體香港青少年軍總會等。現在只能把「一國」的思維在香港社會慢慢滲透出來,而不是即時大量遷入內地人口,及直接搞「大中國」的思想教育,要所有香港學生上政治課、考政治試了。
可能北京政府不是不想把大陸的那一套全面引入香港,而是知道香港的「兩制」仍有着相對堅厚的本土資源,這樣做必會引來香港公民社會更大的反彈,那可能會得不償失。故「一國化」在此階段,不能以「狂風掃落葉」的方式,而只能以這種「雷聲大、雨點小」及「細水長流」方式來進行。
這不是說對這樣程度及性質的「一國化」我們就可以掉以輕心,而只是相信在一國兩制仍能有的屏障下,北京政府要處理香港的問題,仍會有一段時間是有力難施的。這也是說到現在為止,除非即時完全拋棄掉一國兩制,北京政府仍無力把所有反對「一國」的聲音在香港消滅或連根拔起。
「一國化」的確會對港人產生心理上的壓力,有些人會因寒蟬效應而不再發聲。也可能有些港人選擇逃避,不願再理會香港的政治。但北京政府到現在為止的有力難施或無力狀況,仍給予爭取真普選的港人機會及空間。也即是說,到現在為止,北京政府及梁振英仍奈何不了我們。在這情況下,我們不能害怕,也不能灰心。我們必須抗衡「一國化」,令「一國」不能在潛移默化下改變港人的思維。只要我們能堅持下去,到了適當時機,就可能出現更大規模的群眾運動,把香港帶得更接近真普選的目標。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