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High Tea - 我們的孩子夠硬淨嗎? [ 黃麗君 ]
香港頭條日報 2015年8月29日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26/20150827/367890/
社會走向富裕,中產人口膨脹,大家都追求更好的生活質素,包括為下一代鋪排一切,讓他們不要經歷自己曾過的苦日子,這是西方社會過去的發展軌跡,香港也是隨著這個軌跡而行,應運而生的是我們培育了一代有公主病、王子病的小朋友,在處處呵護之下成長,我們的孩子夠硬淨嗎?他們有勇氣、有能力、有毅力去面對困難和挑戰嗎?
英國廣播公司邀請五個中國老師到英國博航特中學教學的實驗計劃,製作而成的紀錄片便題為「我們的孩子夠硬淨嗎?」中國式的教育被看成家長式的教育,是從上而下,硬生生把知識塞進學生的腦袋,只求背誦,不講學生是否能夠融會貫通、不講因材施教,只求考試成功、成績達標或是超標。這種印象,只從形式上去認識中國教育,欠缺了從內涵的角度去看中國式教育背後的精神。
中國老師被邀赴英教學
五位中國老師被邀去參加這個計劃,背負重大的任務,要宣揚中國式教育的優越之處,老師們竭盡所能,把自己教學上最好的都帶到博航特中學,他們的教學法和教學成效是否在中國全國皆能取得佳績,當然不可能,但只針對成績而不看教學法後面的教學理念,是忽視了教學的重點和精神。
五位中國老師在博航特提供的課程有五科,是英文、普通話、數學、科學和體育,其中同學們,包括成績最優異的同學,最不能接受的一點是體育課上老師的要求。在中國,體育課不及格,上不了好的高中,但在英國沒有這回事。熱愛體育的同學在體育課如魚得水,但也受不了老師的嚴厲要求,不喜歡體育的同學更加視體育老師如魔鬼,何解要強迫他們完成各式嚴格的體育鍛煉,兼要通過測試,有成績優異生更在體育課上大哭起來,但中國體育老師在堂上對他們說的是︰「不要停下來!不要放棄!」她說學生做得不好,便會給他們多些練習,讓他們不停練習,直到做得好。
適當壓力有助兒童成長
習慣因材施教的英國學生當然覺得老師無理,強迫他們做不喜歡的事,給予他們不必要的壓力。然而,換一個角度看老師的要求,有壓力真的不好嗎?今天我們充斥著有公主病、王子病的中、小、幼稚園學生,遇困難便投訴,除了是有關學業成績的困難,很多家長遇到孩子投訴辛苦,便即時為他們移走困難,代為解決問題,這樣子培育下一代,他們除了變成考試機器外,還懂得面對逆境,學識堅毅不屈的精神?
中國老師在博航特要教體育,相信背後有很重要的意義,就是要透過體育培訓,鍛煉孩子的毅力和意志,讓他們成為硬淨的孩子,挑戰學生的意志和毅力的體驗我也經歷過。在幾年前在協恩中學中一面試的最後一環節,父母要陪同女兒一同面試,旁觀校長和副校長的提問,不是光考知識、學生興趣,而是從考生的對答上評估學生是否夠硬淨,遇到老師挑戰式的提問會否已經全軍覆沒,不懂應付。事實上,協恩中學以體育的成績在學界比賽中連年取得卓越的成績,校內的體育訓練是極度嚴格的,但學生的得益不止在獎項,而是在性格的培養上,要學懂不怕困難,輸了要再站起來,贏了要再做得更好的精神。這種精神,也是中國體育老師在博航特灌輸給學生的做人態度。
西方教育,講尊重孩子的自由和意願,很人性化,但當這種個人主義愈來愈濃厚,變得毫無底線時,愛孩子反而變成害孩子。小朋友的性格是可以慢慢培育的,像博航特的學生,由最初敵視老師,到最後擁抱老師,感謝老師,反映對學生有要求,挑戰他們跳出自己的「舒服圈」(comfort zone),孩子的得益更加大。
我們的孩子夠硬淨嗎?要孩子夠硬淨,是先教孩子,還是先教家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環High Tea - 中式教學法勝出 [ 黃麗君 ]
香港頭條日報 2015年8月29日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26/20150825/367161/
中國式教育與英式教育比較,哪一種方法好一點?周前,我寫過英國廣播公司製作的五個中國老師到英國博航特中學教學的實驗計劃,這一輯分三集播送的記錄片,上周播最後一集,也公佈了這項四星期的實驗計劃的比試成績,結果是中國老師教的那一班五十個同學,考試成績大幅超越博航特老師教的同級同學,校長在結業禮上宣佈有了兩組老師的比賽結果後,學校要就教學法進行檢討。
這個實驗計劃的重要一環是在四星期的教學實驗計劃完成後,參與計劃的學生要與其他由博航特中學老師授課的同級同學,一同參與在數學、科學和普通話科的考試,看看哪一組的同學成績較佳。試題由第三獨立人士設計,以示公正。
考試結果是中國老師教的那一班的考試平均分更佳,數學科,中國老師教的一班,平均分是67.74分,博航特老師教的一班是54.84分;科學科和普通話科,中國老師教的一班的平均分分別是58.33分和46分,博航特老師教的一班分別是50分和36.46分。結果令中國老師大感意外。在考試前的幾天,中國老師直言很擔心他們的學生不會勝出,甚至說若他們勝出,會是一個奇蹟,怎料奇蹟真的出現了。
老師有心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英國廣播公司進行的這一個實驗計劃很有意思,重點不在誰勝誰負,不在哪一種教學法更優秀,而是切切實實地看到教學上的師生互動,才是最能夠啟發學生的一環,也印證了只要老師有心,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嚴厲的中國式教育對參與實驗的博航特的學生而言,初期是完全不可接受,他們甚至在課堂裏做盡所有反叛、不尊重老師、搗亂的行為,駁嘴,上堂隨意交談、講笑、化妝、吃漢堡包、煲水沖茶,樣樣做齊。
這種種行為,令五位中國老師氣餒不已,也正因如此,他們在兩班同學考試比試的大日子前夕,齊齊表示沒有信心自己的學生的成績會勝出。但就在這最後幾天,中國老師沒有放棄,課後向學習上追不上的同學補課,解答疑難,又以一對一的談話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鼓勵學生說他們做得到,兼可以做得更好。
由於老師沒有放棄那一群極度敵視他們和他們的教學法的學生,反而是循循善誘幫他們追上課程,結果反叛的學生到了試驗計劃的後期,高度參與課堂內的活動,自動舉手回答老師的提問,答對的獲老師即時讚賞,學生們的反應是報以滿足的微笑,反映心中所想是原來是「我做得到」。
魔鬼教室「脫胎換骨」
實驗計劃從初期的「魔鬼教室」,演變至最後一天師生依依不捨,實在難得。當老師向學生說實驗計劃並不如她期望中那麼成功,即惹來同學們此起彼落地說︰「NO,NO,NO」,更有學生代表說實驗計劃是他們人生中最怪異但又最令人驚喜的經驗,全班更齊聲三次歡呼感謝老師,是整個紀錄片最令人感動的地方。
整個實驗計劃最有意思和最值得教育工作者謹記的是計劃中的數學老師的結語︰「教學(成效)不光只看老師,而是老師和學生,兩部份同樣重要。」教學是一個互動過程,不論是中國式的嚴厲教育法,還是英式的以學生為本的因材施教法,老師付出了愛心施教,不論是哪一種教學法,學生一定會感受到老師的誠意和使命,最後得益的必定是學生。這一輯紀錄片絕對值得老師、家長、同學和教育工作者收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黃麗君的兩篇撰文, 講述了英國廣播公司邀請了五位中國老師到英國的博航特中學, 參與一個教學的實驗計劃, 為期四星期, 以比較中國式教育與英式教育究竟哪一種方法好一點? 在四星期的教學實驗計劃完成後, 參與計劃的學生要與其他由博航特中學老師授課的同級同學, 一同參與在數學、科學和普通話科的考試, 看看哪一組的同學成績較佳, 而試題由第三方獨立人士設計, 以示公正。
結果是中國老師教的那一班五十個同學, 考試成績大幅超越博航特老師教的同級同學, 校長在結業禮上宣佈有了兩組老師的比賽結果後, 學校要就教學法進行檢討。
這實驗計劃, 無疑是從學術的角度去看看中國老師與英國老師的教學法, 究竟那一方能令學生有更大的裨益, 結果是中國老師的一組, 在短短四星期的實驗中, 增進了學生對課程的吸收能力, 在最後階段的數學、科學和普通話科的考試, 比諸英國老師的一組有更大的進步, 證明中國老師的教學法能有效增進學生對課程的吸收能力,
但令人詫異的不止於此, 學生除了學術上的進步外, 中國老師還在短短4星期的教學過程中, 把學生由最初對中國老師教學法的抗拒, 演變至最後對中國老師教學法的認同, 高度參與課堂內的活動, 更將英國老師的一組比了下去,
令人關注的是這實驗計劃除了顯示中國老師的教學法能令學生在學習上有更大裨益外, 還突顯了學生在適應了中國老師的教學法後, 更能感受到老師的期望與付出, 共同努力作出互動, 結果是學術上有更大的進步, 這已是超出了單純是學術的範疇, 涉及對學生德育與心智的培養,
黃麗君日昨更以 " 我們的孩子夠硬淨嗎? " 為題, 點出除了學術外, 體育鍛鍊對學生的重要性, 中國老師並沒有忽略這個環節, 實驗計劃初期, 英國學生對中國老師在體育鍛鍊方面的嚴格要求暫時難以適應, 但到了後期, 提升體育鍛鍊的成果便顯現在學生的學習精神上, 讓學生把面對逆境堅毅不屈的精神融合在學習之上, 對學生無論在學術上與個人品德的成長都有莫大好處.
黃麗君指 " 社會走向富裕, 中產人口膨脹, 大家都追求更好的生活質素, 包括為下一代鋪排一切, 讓他們不要經歷自己曾過的苦日子, 這是西方社會過去的發展軌跡, 香港也是隨著這個軌跡而行 ",
筆者對此實有所保留, 西方社會的父母在孩子年滿18歲後, 便認為成年的孩子可以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要對自己的前途與行為負責, 讓子女自己去面對, 去闖, 父母不宜有太多的介入, 這是東西方觀念的不同,
但香港的家長則不然, 熱衷於為下一代鋪排一切, 甚至子女剛出來社會做事, 便為子女置業令他們得以安居, 那些父母未有能力為子女置業的, 子女年滿18歲便早早為子女申請單身公屋, 令孩子們感到 " 幸福得來太易 ", 還沒有賺錢能力就認為置業是理所當然的, 父母不能令他們滿足就把責任轉嫁到政府頭上, 這等心態普遍在年青人中存在,
黃麗君指 " 應運而生的是我們培育了一代有公主病、王子病的小朋友, 在處處呵護之下成長, 我們的孩子夠硬淨嗎? 他們有勇氣、有能力、有毅力去面對困難和挑戰嗎? " 這點筆者十分認同, 看看 " 佔領行動 " 衍生出來的罪案被告人, 大部份都是年青人,
但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 就是 " 錯不在我 ", 思維十分個人化, 不能面對現實, 把自身的精力用到錯誤的地方, 又沒有勇氣去承擔責任, 衹因他/她們是 " 王子 " 與 " 公主 ",
似乎在過度呵護之下成長的孩子都有這種現象, 父母對他們的過度溺愛, 甚至陪伴他們成長的外傭, 為著飯碗因而對孩子千依百順, 都可能造成孩子成長期性格的缺失,, 令他/她們沒有勇氣、沒有能力、沒有毅力去面對困難和挑戰, 衹識 " 要求 " 而不知 " 付出 ", 衹識 " 強迫 " 他人認同自己而不知 " 尊重 " 他人的自由與權利, 衹看到他人的 " 錯失 " 而沒有看到自己的 " 缺點 ", 甚至幹出違法的行為令社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亦令孩子付出沉重的代價, 這等父母 " 愛護 " 孩子的行為反而變成 " 害了 " 孩子, 著實令人嘆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
【短片】中國式教育空降漢普郡 英學生抱怨上課如軍訓
教育王國(轉自BBC) 2015年8月6日
http://www.edu-kingdo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110268
醜到爆的校服、升旗禮、做早操、每天12小時的學校生活、上課就是抄筆記、聊天被罰企……英國有中學請來五位中國教師,讓50名學生體驗一個月中國式教育,引發價值觀衝突。BBC前日(4日)起播放該「教育實驗」紀錄片,引起網民熱議。
英國廣播公司BBC2台前晚播出紀錄片《我們的孩子是否夠tough?》第一集,紀錄位於英格蘭漢普郡博航特中學(Bohunt School)的50名9年級學生,接受了長達一個月的「中國學校」試驗,第一個挑戰是穿上中國式校服──鬆身體育套裝,英國學生大呼難看:「這根本是降落傘!」每天朝7晚7上學長達12小時,小班教學改成了50人一起看黑板,聽教師的演講、要快速抄筆記又不准講話,學生抱怨:「期望我們像軍隊一樣?」另外,對於中國教師來說,體育科不及格是不能升學的,學生則說:「霍金恐怕做不到吧。」
15歲的學生羅西.朗斯基在BBC網站寫了一段獨白:「學生對自己的教育完全沒有發言權,甚麼都是教師說了算。上課像機器人一樣,我覺得很難適應。中國教師期望我們做到最好,好像如果不想得第一,那甚麼都沒意義了,好像分數才是最重要的,好像課堂裏的50個人時刻在同你競爭。」
學生︰好像分數最重要
上課聊天、唱歌、化妝、駁嘴,英國學生也令來自中國的教師崩潰。「你們收聲之前我是不會開始講課的」。科學教師楊君最終要聊天的學生罰企面壁思過,英國學生只覺得好笑。班主任鄒海連引入中國式班委會,讓學生管學生,但大家都不太買賬,作為數學教師的他認為數學成績代表智力,但英國學生根本不認真對待數學以及不記幾何公式,更反問:「為甚麼要學?生活裏有甚麼用?」
教中文的魏教師認為,英國福利制度令學生懶散:「即使成年後不工作,也能從政府拿到錢,不用為未來擔心;而中國學生知道,必須努力學習才能養家餬口。」楊教師說與英國課堂的「因材施教」不同:「在中國只有一套課程,一個標準,是生是死你自己揀。」
中國教師斥課堂無紀律
一周後,部份成績好的學生偏向中式演說授課法,也有人覺得抄筆記有助記憶,但大多數學生不愛中國式教育,最愛已算是早操環節。校長尼爾.斯特勞格爾(Neil Strowger)對此有點慶幸,他形容看見中國式教學「非常枯燥」,只求記憶不求理解,對於中國教師投訴英國學生擾亂課堂不自律,校長反駁:「我們的學生愛發問,也希望自己觀點被尊重。」
該紀錄片第二集將在下周二播出,預告內容是學生開始反抗了。而三部曲最終回「中國學校」的學生們最後將與當地其他正常受英式教育的9年級同學一同接受考試,用成績比試「制度優越性」。
[ 英國廣播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