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港珠澳大橋01  

余非「時事觀察」--- 在港珠澳大橋上談「文化」
hkgpao 2017年12月20日
https://hkgpao.com/articles/170053

原文摘錄:

第一節,談港珠澳大橋。12月中,有幸跟團參觀了港珠澳大橋。用雙腳踏足未通車的大橋橋板,感覺深刻。這一集,就分享講解導師給我的思想衝擊。

我準備節目的同一天,香港專業進修學校舉辦社工系畢業典禮,有應屆社工系畢業生在奏國歌時不肅立,以及疑似有進一步行動。結果國歌播放不足10秒就停止,畢業禮暫停。兩名不尊重國歌的學生被要求離場;結果,十多名畢業生一起離場,之後來勢洶洶地去校長室找校長理論抗議。相關視頻內有兩處很值得注意;第一處,陳校長腰板夠硬,申明港專愛國愛港的辦學立場無妥協餘地,縱然是殖民地年代也從未退縮。第二處值得注意的,是當中一名社工系畢業學生的說話。他說:「我們不尊重國歌不等於不愛國,就是因為了解國情,知道現在的中國很動蕩,並不是為人民服務……」。

聽眾朋友,聽見那學生如是說,真的不怒,只想笑!香港號稱教育水平高、資訊開放,何解會爆出這種訊息盲呢?此外,何解讀書會讀到腦閉塞呢?

就是因為有這則新聞,令我更加覺得港珠澳大橋的參觀經歷很值得分享。讓我們用事實點醒無知的庸眾,包括那十多個社工系畢業生。當前的中國故事,不需加工,原汁原味已相當吸引。

聽眾朋友,整個港珠澳大橋的工程分為三方面,就是人工島、隧道和大橋本身。我團不去人工島和隧道,相關故事可參看央視節目《中國正在說》,10月6日一集叫做《港珠澳大橋:超級工程背後的創新故事》,談的就是島隧工程攻堅克難的故事。主講嘉賓是林鳴,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部份的總工程師。至於今集節目的內容,不以技術攻堅為主,談技術之外的事宜。

帶我團參觀的導師名叫韋東慶,是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行政總監,同時是黨委副書記。韋副書記最特別之處,是跟我們介紹港珠澳大橋在具體技術工程之外,對國家有何貢獻。以施工技術而言,港珠澳大橋有的不只是施工方法的世界第一,最重要是技術專利!施工技術創新的背後,是影響更深遠的,建橋技術標準之形成。港珠澳大橋之修建及竣工,國家會因而多了千多項中國的世界專利。中國彷彿在為橋樑、隧道、人工島編技術工藝上的百科全書。這些由施工技藝高超而得來的專利,對國家及全球橋樑工程、土木工程都有很大的貢獻。所以,注意啊,由技術、到可以申請專利,已經不是同一層次的事。

韋副書記最特別之處是跟我在工程項目上談文化。

舉例,在港珠澳大橋工程上,合共有170個乙方;乙方也者,是簽了工程合同的單位。合約有的是七年前、八年前、五年前簽的,總之,是多年前簽下。而工程施工,困難很難預計。於是,如果按合同辦事,一旦出事怎辦呢?而且不只是甲方與乙方有問題,有時乙方和乙方之間都會有爭拗。因為某些工序涉及多個合約施工單位,如出事,解決難題的責任誰屬是個大問題,彼此會卸責也很人之常情。又或者是和甲方討價還價,要求加錢;因為老老實實,合約上沒有列明嘛。韋副書記說,中國人最牛的地方就是可以跟你坐下來喝喝茶聊聊天,有事慢慢商量。韋副書記是工地書記,任務就是跟人泡茶喝茶。一開始當然以喝茶為主吧,不談工作;可是,邊喝邊聊,一定會觸及工作。於是,好多大難題都在談笑風生之中迎刃而解。中國的書記系統,就是用來解決溝通問題的。韋副書記說,如果整天都只是按合同辦事、只問權責、只懂得討價還價,甚麼事都做不成吧!

團內有一位退休管理高層,他做過地區大項目,尤其心領神會韋副書記的說話。退休管理高層以前曾處理涉及80多份合約的大型項目,乙方全是洋人。他說洋乙方整天只懂按合約內容爭拗,令他花大量時間與精力令各個乙方不能坐地抬價。又是啊,如果行的是消極式合約精神,大家只按本子辦事,做完就算,其他事不要搞我--用這種態度來辦事,事必難成。而有的乙方更不安好心,會在工程臨近尾聲時鑽合約空子,就是要跟你討價還價,無非想臨時增加收費。一聽韋副書記道明協調乙方的關鍵手段,那位退休管理高層即時明白,中國為何可以在七年內完成一件涉及百多個乙方的世紀大功程。

在韋副書記眼中,港珠澳大橋的貢獻,是留下一套管理文化!因為港珠澳大橋是在世界聚焦下開展工程的,管理也是。於是留下來的,是一套全世界盯梢著仍能過關的文化。

不只跟乙方合約處理巧功夫,如何管理龐大的工程人員團隊,令大家發揮最大的積極性,港珠澳大橋都留下一套可供參考的文化。
韋副書記話,他們會將工程分成不同賽區,讓賽區內的工程人員比賽爭做勞模。搞勞動競賽,贏的載大紅花、拿獎狀、獎章,不是拿獎金。而這些獎狀獎章可想而知含金量很高!當然啦,這是得獎者在大型工程上的專業認可,對他本人未來的事業發展一定有幫忙。而平日,韋副書說,他們有「比學趕幫超」的文化。比一比,學一學,你做得好我追趕你,做得好、做得快的去幫其他人。而超,是超越。

所以不說不知,別以為港珠澳大橋最優彷的是技術工程上的創新突破,原來成就一整套管理和施工文化,才是建造港珠澳大橋最精彩的成績之一!韋副書記說,未來如果替美國人建橋,已不是150年前賣豬仔去美國修橋起路了,那時的華人過著奴隸般的生活──岔開一筆,韋東慶副書記在1994年6至11月曾赴三藩市做訪問學人,期間在柏克萊認識一位老華僑,從中知道很多華工為美國興建西部鐵路的悲慘歷史。韋東慶知道美國鐵路修好後,留下來的華工被美國視為包袱;排華時,不少華人聚居地被白人縱火,擬用火燒宿舍來趕走華工。韋副書記話,如果現在去美國修橋起路,已不用帶中國工人去了,就用你的美國工人,中國只需要出方案及培訓。而出方案及培訓才是最值錢的部份。韋東慶副書記在1994年是有工作機會讓他留在美國生活的,可是他對把他送去機場的華僑說:中國需要我,所以我回中國去。韋東慶副書記當時便對華僑說:我會再來的。

節目結束前做個總結。節目開始時我提過那位港青有多無知,大家聽完今集節目應該心中有數。中國現時已經不只是硬件及科研技術上做出成績,是連應用、管理那套硬件的文化,都累積出一套中國經驗。而中國技術已不只是技術創新本身了,已進而講求申請專利,以及在世界市場上定下中國標準。


原載:星島電台youtube頻道https://youtu.be/JR6RT7moS8k
原片、原圖:央視片段及港人講地視頻截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涉及內地和兩個特區, 亦是在垮海橋樑、隧道、人工島合而為一的一工程, 涉及廣泛的工程技術範疇, 其中部份的關鍵性建造專行技術, 衹有國外擁有, 在籌劃初期曾嘗試從外地引進, 但由於專利擁有一方的索價大大超出建橋預算, 無奈衹能摸著石頭過河, 自行研發出一套技術, 這是被迫出來的,

中國現時的科研基礎以及人才, 在難題攻堅上曾攻克不少難題, 今次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亦不例外, 外地引進不了就自己研發, 自己解決困難, 為港珠澳大橋建設研發的項目, 取得千多項世界專利, 為國家增添了不少科研財富,

上文作者聚焦在建造過程中, 協調不同施工方的中國式文化, 當然, 這等比諸西方式的 " 合約精神 " 有所不同, 但卻適合中國的國情民情,
大家坐下來談, 而不是公文來往, 律師信交集, 是促進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 雖然在工程上的合約有規範作用, 但任何工程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情況, 如何補救往往就超出合約範圍之外, 這等情況如果放在西方國家, 往往要開多少次會才能解決,

但在中國則不然, 負責協調項目的政府代表找到雙方話事人, 在政府的協助下, 無論是法律法規, 甚至涉及的地方政府, 都能在法律法規可以酌情的範圍內開綠燈, 讓項目能順利進行, 至於項目追加撥款融資方面, 有政府代表的協調, 當然就水到渠成, 讓工程雙方節省了不少時間.

後記 :

在涉及內地與特區的基建項目上, 無論港珠澳大橋與高鐵香港段, 香港的進度都大大落後於內地, 那些戴著有色眼鏡看內地的人, 應深思一下為什麼會是這樣? 如果仍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眼光看內地, 根本就與現實脫節,

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上, 香港段衹佔大橋約三分一長度, 但工程卻遠遠落後於內地, 連最困難的水下隧道工程也難不到內地的工程人員, 反觀香港段工程卻屢出狀況, 工程大幅落後, 而高鐵香港段工程的落後更是令人難以接受, 照理建造鐵路隧道是香港的強項, 香港地鐵發展比內地起步早發展快, 累積了不少經驗, 但在高鐵香港段工程上卻遭遇滑鐵盧, 嚴重滯後, 連車站的建設也跟不上進度, 令香港人丟假丟到國內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

港珠澳大橋:超級工程背後的創新故事(youtube 視頻)
https://youtu.be/Zqy59dcjI-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通人語 的頭像
    普通人語

    普通人語 - 肥貓有話說

    普通人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