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High Tea - 民調誤導 [ 黃麗君 ]
香港頭條日報 2014年2月11日
http://news.stheadline.com/dailynews/headline_news_detail_columnist.asp?id=273751§ion_name=wtt&kw=26
最近讀到一篇有關如何解讀本港兩所大學如何分析政治領袖民望調查的文章,當中對特首和問責官員的表現評分計算方法有很有趣的分析,值得大眾分享討論,也值得大學內的民調機構嚴肅和認真的考慮。
文章刊於《明報》、作者陳莊勤,他就中大和港大民調如何計算特首和高官評分的方法,向兩機構查詢,結果港大沒有回覆,而中大則回覆了,評分是按評分總數總和除以給予評分市民的總數而計出平均值,於是他用了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上月公佈特首最新評分的不合格49分和立法會議員田北辰的52.6合格得分作例子,去分析平均分計法出現的現象,結果是有趣的。
反映情況不全面
他就如何得出49分和52.6分作出了假設,去舉例分析為何只講平均值不能較準確反映民意,他說假設某一次民調對特首的評分為不合格的49分,在民調中有1000人回應,假設有40%的人給50分,20%的人給70分,10%的人給80分,另外有20%的人只給35分,10%的人給0分,計算下來平均分是49分,被評為不合格,但若從給分的人數分佈看,給50分或以上的人其實佔總被訪者的70%。但反過來說,假設評分是合格的52.6分,同樣有1000人評分,但有40%的人給49分,20%的人給35分,10%的人給20分,20%的人給70分,但卻有10%的人給100分,計算下來平均分是合格的52.6分,但其實給50分或以上的被訪者只有30%。
陳莊勤說在一般人心目中,50分的合格分數有重要象徵意義,但從上述兩假設情況可見到,單一平均評分值所見,反映情況並不全面,也有誤導,作為普通市民,相信很多人信賴大學民調研究,不會深究民調結果是透過那種科學化的方法所得,大家不求甚解,對學府研究照單全收,但陳莊勤的分析給我們另一個角度去看大學民調,也帶來了值得民調機構應慎重考慮的課題,到底49分這個不合格的平均評分值反映特首支持度是低於、還是高於52.6分這個合格分數呢?
從陳莊勤的假設情況看得到,在一次民調中,若有一定數目的被訪者給極低分,如極端的0分,則縱使給予合格和更高分的人數超過七成,平均評分都會是不合格,不合格的分數予人感覺市民普遍不支持特首,但這並不反映事實。
反過來說,只要民調有部份人給予極高評分,包括極端的100分,則縱使只有三成人給予合格評分,但平均評分值也會是合格以上,即普遍市民都以特首表現還可以,由此可見只講平均分這種簡單化的分析相當誤導,不可作為反映民意的可靠分析和指標,若大學民調機構要讓市民有更全面的資料去評估特首和高官表現,除了公佈評分平均值之外,更重要的數據指標是實際評分人數的分布比例,有了這兩套數據綜合分析,大家對市民如何評估特首和高官表現才有更準確的掌握,才有更有意義的分析。
求真精神不可或缺
陳莊勤提出的情況和現象,學術機構中人不應不知,但為何直至現在他們仍然選擇只公佈評分平均值而不一併公佈評分分佈數據?是怕麻煩,怕數據太多而產生混亂?這些都不應是理由,學術機構講求真,在最高學府內的民調機構也應有求真精神,今天有人指出問題,提出建議,兩大的民調機構理應考慮,否則民調結果只會因數據片面而失去了參考的價值。
在陳莊勤的探究過程中,中大亞大研究所民調計劃起碼作出回應,提供了資料,但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毫無反應,如果是一時疏忽,理應補回答覆,但若是刻意不回應,又是何解?學術機構要得到市民信任和尊重,能夠顯示最基本的透明度是最低標準,若港大這也做不到的話,反映又是甚麼問題?哪種心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文作者引陳莊勤解讀本港兩所大學如何分析政治領袖民望調查的文章, 作者陳莊勤曾就中大和港大民調如何計算特首和高官評分的方法, 向兩機構查詢, 結果港大沒有回覆, 而中大則有回覆, 指出如果如陳莊勤的分析, 民調選擇只公佈評分平均值而不一併公佈評分分佈數據, 根本不能反映真正的民意,
在陳莊勤的探究過程中, 中大亞大研究所民調計劃已作出回應, 提供了資料, 但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毫無反應, 上文作者指 " 學術機構要得到市民信任和尊重, 能夠顯示最基本的透明度是最低標準, 若港大這也做不到的話, 反映又是甚麼問題? 哪種心態? "
在鍾庭耀領導下的港大民研計劃進行的民調結果, 只公佈評分平均值而沒有一併公佈評分分佈數據, 肯定未能反映真正的民意, 因為如果在民調中出現有少量最高分與最低分的評估, 就可能會拉低或推高調查數據,
這在外界的一些公開比賽中, 往往採用去掉評審員中的最高分與最低分, 才以一眾評審員的平均值作為評審結果, 這是避免了有評審員給予最高分與最低分, 拉低或推高評審結果, 有防止作弊的作用,
這方法其實亦適用於民調, 是比較公平的做法, 如果接受調查的部份市民是有立場的話, 往往會選擇最偏頗最低分的選項, 衹要有一成這類的市民接受調查, 民調結果便會被扭曲, 或有質疑說, 如果有立場的市民是選擇最高分的選項又如何,
我們看看現時民調的議題多涉及政治範疇, 這樣的議題, 就算是支持政府的, 也不可能給予最高分, 最滿意的選擇, 但不滿政府的, 就不排除會一蹴到底, 給了不滿意, 最低分的選擇, 這是很明顯的, 兩者之間的差距, 在這種情況下, 就會造成調查的偏差和扭曲,
筆者過往亦曾撰文批評鍾庭耀領導下的港大民研計劃進行的民調計劃操作上有問題, 議題備受質疑, 問卷有引導性, 筆者撰文可在下面的延伸閱讀重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
全封閉管理的駐港部隊竟然可以進行滿意度評分
新浪博客普通人語/肥貓有話說 2013年12月17日
http://skwmse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666531
中環High Tea - 口號政治 [ 黃麗君 ]
香港頭條日報 2013年12月17日
http://news.stheadline.com/dailynews/headline_news_detail_columnist.asp?id=267077§ion_name=wtt&kw=26
屬公民黨的立法會議員湯家驊上周指,「口號政治」對改革政制幫助不大,而對於他早前提出不包含「公民提名」的個人普選方案,被有些民主派批評他是「賣港賊」,更令他感到痛心。湯家驊提出「口號政治」一針見血,今天堅持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必須有「公民提名」才算普選的一些泛民人士,亦有以「公民提名」為口號,以爭取他們認為是神聖不可改變的普選方案之嫌。
迴避違憲問題是否恰當?
真普選聯盟、學民思潮、公民黨等等均力促「公民提名」作為普選特首的提名程序,為爭取支持,真普選聯上月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畫進行調查,得出的結論是有66%受訪者支持「公民提名」,而只有15%被訪者反對。調查同時發現只有36%被訪者支持由提名委員會「整體提名」,即有權篩選候選人,遠比支持「公民提名」的被訪者為低,而反對提名委員會「整體提名」者有38%,比反對「公民提名」者多逾一倍,以此調查結果,普選聯可顯示「公民提名」有幾受歡迎,提委會的「整體提名」有幾不受歡迎。
香港今天的政治實況是,大多數人支持普選,作為落實民主的核心價值,有調查問大家你會否支持「公民提名」,結果是支持者眾,非常順理成章。然而,「公民提名」是否符合《基本法》的行政長官選舉規定,是目前政改討論的一大具爭議性議題,普選聯在民調中不觸及「公民提名」是否有違憲這一方面,是否有疏漏呢?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兼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早前訪港,雖然未有公開就北京對「公民提名」的立場作出闡釋,但立法會議員梁美芬引述李飛,說他在與立法會議員的午宴上曾答覆她「公民提名」不符《基本法》,假使梁美芬沒有引述錯誤,「公民提名」應不為北京認可。而觀乎李飛公開發言一再強調提名要反映提名委員會的「集體意志」,普選聯等所要求的「公民提名」程序幾可肯定不會被北京視為符合《基本法》的選舉安排。
普選聯在民調迴避「公民提名」是否符合《基本法》,得出大多數市民支持「公民提名」的結論,是否恰當?若市民明確知道「公民提名」不符合《基本法》,他們對「公民提名」的支持會更高還是更低呢?不經民調,我們可能得不出科學化的民意數據。普選聯為何迴避「公民提名」不符合《基本法》的議題?有可能他們深信「公民提名」符合《基本法》框架,問題根本不存在,也有可能是他們完全漠視《基本法》的規定,調查旨在用群眾力量壓倒「公民提名」不符《基本法》的說法,讓有些市民深信「公民提名」行得通,然而無論哪種解釋,均足以反映普選聯想法,其實只顯示普選聯只顧打響「公民提名」的口號,完全不顧政治現實,結果對推進政制發展毫無幫助。
漠視現實無助推動政制
「公民提名」作為一個游說支持的口號簡潔易明,但若撇開《基本法》規定不談,要落實「公民提名」的做法也不容易,少不了要一個複雜的機制,去核實提名者才可確保選舉程序公平,公正,現時個別泛民人士大力鼓吹「公民提名」而不解釋細節,是以口號取勝,爭取市民認同,但若市民沒有詳細分析和考慮,而簡單地因民主參與之名支持「公民提名」,這種支持能夠經得起考驗嗎?普選聯提出的66%支持率真的可作參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文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 港大民調對 " 公民提名 " 調查得出的結論是有66%受訪者支持 " 公民提名 ", 但支持是一回事, " 公民提名 " 是否符合基本法又是另一回事,
港大民調這次的民調, 就反映出衹求結果而不求民調題目是否合理的狀況, 是純粹為結果而作的民調, 就算100%支持 " 公民提名 ", 這又如何? 民調不是公民投票, 採樣的千多名市民不能代表全港市民, 如果民調結果是違法的話, 並不表示全港市民都支持違法, 這是很清晰的,
就有如港大進行民調, 題目是 " 你是否支持政府仿傚澳門每年每名市民派發一萬元嗎? ", 相信結果不言而喻, 贊成的佔絕大多數, 但這可行嗎? 這等令人疑惑的所謂 " 調查 ", 港大回歸以來已做過不少, 其中的表表者莫如 " 市民對解放軍和警隊的滿意度評分 ", 解放軍是全封閉式管理, 與市民並無日常接觸, 拿來與市民有密切接觸的警隊, 一同作 " 滿意度評分 ", 真不知受訪者對解放軍評分的標準與基礎從何而來, 港大民調出這樣的題目, 作這樣的調查, 可算是學術界的一大笑話,
就算委託調查的團體組織人士, 定出了這等不合理不合邏輯, 有其政治目的的題目, 港大民調是否就應接受委託呢? 因為這等委託很可能會影響港大民調的獨立性與認受性, 為什麼鍾庭耀偏要接受這等備受爭議, 並已有潛在結論的調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封閉管理的駐港部隊竟然可以進行滿意度評分
新浪博客普通人語/肥貓有話說 2013年12月5日
http://skwmse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666531
解放軍警隊滿意度評分下跌
明報即時新聞 2013年12月5日
http://inews.mingpao.com/htm/INews/20131205/gb41525a.htm
港大民調顯示,市民對解放軍和警隊的滿意度評分均下跌,而消防處就繼續成為滿意度排名第一的紀律部隊。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在上月底至本月初,成功訪問大約一千人對駐港解放軍及五個最為人熟悉紀律部隊的滿意度評分,其中解放軍得分下跌4.5分,得分為61.4分,下跌約7%;而五大紀律部隊的評分,亦較半年前下跌,當中警隊評分跌幅最大,跌2.7分,得分為63.7分。
消防處得分為77.3分;醫療輔助隊則排名第二,得分為75.1;第三至第五名分別是海關、入境處及警務處。(即時新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1991年成立, 一直進行各種類型關於社會及政治議題的民意研究, 九七回歸後, 民研計劃隨即開始調查市民對香港警察及駐港解放軍表現的滿意程度。
筆者疑惑,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1991年成立, 為什麼要延到九七回歸後, 才開始調查市民對特區紀律部隊滿意程度的調查, 還把駐港解放軍也納入調查範圍,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成立到九七回歸前, 為什麼沒有展開市民對皇家香港警察等紀律部隊及駐港英軍表現的滿意程度調查? 兩者性質不是一樣嗎?
反而港英時代駐港英軍是開放式管理, 英軍與市民接觸的機會很多, 反而九七回歸後駐港解放軍是全封閉式管理, 除了是開放軍營供市民參觀外, 市民與解放軍接觸的機會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不明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 在解放軍滿意度評分 " 下跌4.5分 " 的數據是怎樣得來? 這真要問問鍾庭耀了,
在成功接受調查的千多名市民當中, 筆者難明他們憑什麼理據對駐港解放軍的滿意度評分, 特區紀律部隊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 從新聞媒體傳遞出來的訊息不少, 市民可藉此對特區紀律部隊評分,
但駐港解放軍是全封閉式管理, 市民與駐港解放軍接觸的機會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而傳媒有關駐港解放軍的訊息又是少之又少, 不明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放軍滿意度評分 " 下跌4.5分 " 的數據是怎樣得來?
評分的市民是憑著個人觀感, 還是建基於他們的政治理念而不是基於現實情況, 才作出這樣的評分嗎 ?
將駐港解放軍拉搭上特區紀律部隊, 已是不倫不類, 特區紀律部隊是為特區市民服務, 是政府公務員最前線的人員, 部份人員與市民接觸最多, 最頻密, 但駐港解放軍是效忠於國家, 保衛國土的軍隊, 遵守的是比紀律部隊更嚴格的軍紀, 何況駐港解放軍是隱居幕後, 與市民難有日常接觸的全封閉式管理, 兩者根本不能混為一談, 更遑論是綁在一起讓市民評分,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對這個調查研究項目的策劃合理嗎? 為什麼在97回歸後才釘上駐港解放軍? 為什麼97回歸前沒有作出這樣的調查研究項目, 並將駐港英軍納入調查研究項目範疇?
調查頻率於1997年7月開始時, 還安排為每月一次這麼頻密, 這樣的操作令人疑惑? 如果說調查研究項目背後沒有滲入政治目的實難令人置信, 但是一個標榜為學術研究的計劃, 如果滲入了政治目的, 這還能算是學術研究嗎? 還可以有公信力嗎?
根本目標是駐港解放軍, 硬生生的綁上特區紀律部隊作為掩飾, 如果這樣的 " 研究項目 ", 由政治黨團或民間壓力團體委托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作出調研, 這還可以說的過去, 但是如果由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動的 " 調查研究 ", 其中立性就令人懷疑, 得出的結果究竟有多少真確性, 其中是否有貓膩著實令人疑惑,
畢竟這等所謂民意調查有許多 " 手段 " 可以影響調查結果,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這次對駐港解放軍及特區紀律部隊的滿意度評分, 其中解放軍得分下跌4.5分就適足為以" 手段 " 影響結果的最佳寫照, 令人對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中立性與信任度大打折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 摘錄自港大民研計劃網站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紀律部隊滿意程度調查背景資料
" 民研計劃自1991年成立至今,一直進行各種類型關於社會及政治議題的民意研究。九七回歸後,民研計劃隨即開始調查市民對香港警察及駐港解放軍表現的滿意程度。
調查頻率於1997年7月開始為每月一次,至2000年9月改為每兩個月進行一次,之後由2003年10月起更改為每三個月進行一次,頻率沿用至2011年12月,以配合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