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8醫管局01  

病房逼爆醫生谷爆 平均診治僅一分鐘
星島日報 2019年1月27日
http://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detail/1952533-%E6%B8%AF%E8%81%9E-%E7%97%85%E6%88%BF%E9%80%BC%E7%88%86%E9%86%AB%E7%94%9F%E8%B0%B7%E7%88%86+%E5%B9%B3%E5%9D%87%E8%A8%BA%E6%B2%BB%E5%83%85%E4%B8%80%E5%88%86%E9%90%98

(星島日報報道)公立醫院服務遠超負荷,醫護人員壓力爆煲,多個工會昨舉行「不在沉默中谷爆」申訴大會,約二百名醫生出席,向食衞局及醫管局高層大吐苦水。有出席醫生指,人手及資源不足等問題多年來不斷惡化,直言「看不到曙光」;亦有醫生指同事均在「捱義氣」超時工作,卻未有增聘人手解決困境,周六日須照顧六十名病人,平均診治時間只有一分鐘。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昨表示,會面氣氛良好及有建設性,會有短、中、長期的方法解決問題;醫管局行政總裁梁栢賢亦指,五億元一筆過撥款亦非上限,若有需要可額外增撥資源。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前線醫生聯盟,以及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昨午舉行「不在沉默中谷爆」申訴大會,約二百名醫生出席,食衞局局長陳肇始、副局長徐德義、醫管局行政總裁梁栢賢等亦有出席,聽取醫護人員意見,大批出席人士舉起印有「爆」字的紙張,表達當局沒有正視病房逼爆等問題,而人手不足令工作量大增,是會上焦點。

屯門醫院任職內科醫生的黃任匡認為,公立醫院現時面對的問題愈來愈嚴重,坦言「整件事情是看不到曙光。」他指,過去平日巡房每名醫生在早上只需照顧約十名病人,但現時平日便要照顧約二十名病人,星期六、日更需照顧高達六十名病人,結果每名病人可能只有約一分鐘的診治時間,擔心影響病人。伊利沙伯醫院內科工作的胡醫生亦批評,醫管局現時公布的病牀佔用率並非真實反映實況,指佔用率遠超現時百分之一百一十,擔心會令市民及管理層低估情況。

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醫生黃樂孺亦指,自己工作已約六年,但人手及資源不足的問題一直未有改善,坦言「沒有期望便沒有失望」。在伊院兒科工作的李醫生,昨日剛為病人完成手術便趕至大會,指面對人手不足,大部分醫生都是「捱義氣」超時工作,更曾有醫生「直踩三更」,病人亦要在走廊加牀,情況令人痛心,希望公院可盡快增聘人手解決困境。

申訴大會歷時一個半小時,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麥肇敬在會後指,雙方是真誠交流,形容所有出席人士是「坐在同一條船」,均希望改善現有公立醫院環境,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務。他指,會上除了有醫生反映人手流失問題,亦擔心忙中出錯,亦有反映要求在設備與儀器上作支援。他表示,政府會在農曆新年後再與工會會面,冀可共同找出解決方法。

陳肇始昨表示,昨日會面氣氛良好、非常有用及有建設性,政府已預留四千七百億元推行兩個十年醫院發展計畫,未來將提供一萬四千張病牀。人手方面,陳肇始指政府有短、中、長期的方法處理,例如在短期更換或更新電腦等設施,中長期則發展基層醫療、醫社合作、自願醫保計畫等,減少不必要的病人入院或使用急症室。

醫管局主席梁智仁昨日在電台向市民及醫護人員致歉,他表示,要解決醫護人手供應短缺問題並非一朝一夕的事,也非醫管局可獨力解決,醫管局未來會繼續招聘所有醫學院的畢業生,更研究更多措施減少醫生的行政工作和設法挽留資深醫生。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指,外國若醫生加班或超時工作,普遍可獲一倍至兩倍人工,但醫管局的特別酬金計畫下,醫生卻只有原來薪金的七折,但他強調「即使特別酬金是兩倍人工,也沒有人願意工作,因為使用了他們的假期。」

醫管局行政總裁梁栢賢就表示,得悉有較高級的醫生反映,只獲副顧問醫生水平的周末當值津貼,欠缺吸引力,未來會研究放寬津貼,又表示一筆過五億元的撥款並非上限,「五億用完的話可再加三億、四億、五億元,這方面完全沒有問題,所以前線同事,使用資源不要慳着用,可以放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年的流感高峰期, 公立醫院服務超負荷是可預見的, 這就有如公共運輸服務在上下班繁忙時間超負荷一樣, 過了上下班繁忙時間時間, 便一切都回復正常, 公共運輸工具都未能滿載, 有等路線甚至衹有小貓三四包車,

教育服務亦一樣, 自上世紀末有雙非嬰兒問題後, 迫爆北區學校, 教師團體要求加人加班的聲音不絕, 但近雙非嬰兒來港就讀大減, 導致北區學校收不夠生, 甚至要 " 殺校 ", 教師團體卻又要求保留過多的教師職位,

誠然, 隨著特區人口老化, 對公共醫療服務需求不斷上升, 公立醫院醫生增幅追不上需求這是事實, 一旦遇上流感高峰期, 那能不 " 爆煲 ",

其實問題在於醫生供應失衝, 大學培養醫科人材遠遠跟不上社會需求, 就算政府撥多少資源, 在醫生荒的情況下也難於解決問題,

在回歸前, 英聯邦醫生可以毋須審核就可在香港行醫, 解決了部份醫生不足的問題, 但回歸後英聯邦醫生也要通過審核才能執業, 就令醫生荒雪上加霜,

在2016年政府推出醫改方案, 就引入外援以及解決醫委會嚴重積壓病人投訴作出改善, 但卻被業界強力反對, 甚至有醫生組織聲言, 如醫改方案獲通過 " 醫生或怕投訴只能奉行防御性醫療 " , 卒醫改方案之胎死腹中, 對現今的醫生荒造成沉重打擊,

大學培養醫科人材遠遠跟不上社會需求, 業界又抗拒引入外援, 在這種情況下, 根本無法解決醫生荒的問題, 業界是否應負上部份責任, 不能老是怪責政府呢?

在當年業界集會抗拒醫改方案時, 筆者亦曾撰文批評業界置病患者權益於不顧, 更聲言如醫改方案獲通過 " 醫生或怕投訴只能奉行防御性醫療 " , 這是專業人士應有的態度嗎?

業界當年反對醫改, 反對引入外援, 就造成今日的苦果, 在責難政府之餘, 撫心自問, 是否害苦了自己, 又害苦了病患者, 以及違背了行醫前的誓言 :

" 身為醫業一員 : 我鄭重地保證自己要奉獻生命為人類服務,病人的健康與福祉將是我的首要顧念, 我將尊重病人的自主權與尊嚴, 我將保持對人類生命的最大尊重, 我將不容許年齡、疾病或殘疾、信仰、族裔起源、性別、國籍、政治背景、種族、性取向、社會地位或其他因素的考慮介於我的職責和病人間, 我將要尊重所寄託給我的秘密, 即使是在病人死去之後, 我將要憑我的良心和尊嚴從事醫業, 且與優良醫療規範一致, 我將促進醫業榮譽和高尚的傳統, 我將要給予我的師長、同業和學生應有的尊敬與感謝, 我將要分享我的醫學知識, 為了病人的利益和健康照護的進展, 我將要致力於自身的健康、福祉與能力,以提供最高標準的照護, 我將不運用我的醫學知識去違反人權和公民自由, 即使受到威脅, 我鄭重地、自主地並且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的約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

巴士的點評——都是保護主義惹的禍 [ 盧永雄]
頭條日報專欄 2019年1月18日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417/20190118/734185/

衛生防護中心於一月初宣佈流感高峰期到來,政府公佈的統計數字顯示很多醫院的病牀逼爆,入住率超過100%很多。醫管局找來了「譚校長」和「英雄輝」拍片為醫護人員打氣。

有醫生在facebook上留言,說「入公立醫院的病人,生命就有如烏蠅、蟑螂般卑賤。」,又形容醫療官員是「尸位素餐的當權者」,面對着有一年比一年差的數據,卻不去解決問題,不如把衛生防護中心解散算了。

香港政府現時可謂「錢多到使唔晒」,今年的盈餘隨時又有五百億元。但公家醫院逼爆,卻未能妥善解決。出事的原因很多,包括第一是人口老化。政府雖然已撥出大筆資源給多家醫院進行重建和擴建,但工程需時,追不上需求增加的速度;第二是醫護人手短缺,特別是醫生短缺的情況非常嚴重,不是錢可以解決到的問題。

隨著香港未來人口老化愈來愈快,問題急速惡化。像一團亂麻的眾多問題當中,醫生人手短缺是其中關鍵。試想一下,政府有錢,就算現在的醫療設施不變,只要多請一成至兩成的公立醫院的醫生,前線醫療人員的工作壓力,馬上可以減輕,但問題是醫生從何而來呢?
香港的專業、特別是醫生和律師,行內團體的自我保護主義色彩極其嚴重。回歸之前,香港是殖民地,在英國領有牌照的專業人士,無論是醫生或者是大狀,很易來港執業。回歸之後,借着主權轉變,專業團體乘機收緊制度,封了英國專業人士來港執業的大門,要來執業就從頭開始考試,變相減少了行業人手的供應。

稍為讀過經濟學的都知道,需求上升,供應卻減縮,價格就會急升。香港的公立醫療收費便宜,而私家醫院可以自由定價。剛剛有朋友在澳洲布里斯班一家私家醫院做割膽手術,主刀醫生已經做過幾千個這種手術,經驗非常豐富,而手術費只是一萬五千港元。如果在香港的一流私家醫院做同樣手術,醫生收費超過十萬元,價差非常巨大。

由於香港的私人醫療收費愈來愈高,公家醫院的醫生就大幅流失,令到公家醫院的醫生的工作壓力倍增。

對社會整體而言,有限度輸入外地的醫生,是最「着數」做法。因為培訓一名普通大學生的成本每年二十萬元,政府收取學費四到五萬元,即每年津貼了十五萬元左右;但培訓一名醫科生的成本超過一百萬元,政府要津貼了九十至一百萬元,如果從外地輸入醫生,社會其實「大賺」。為甚麼不這樣做呢?主要原因是本地的業內團體保護主義心態,一直在堅決反對。

據說有一位猛人曾向衛生福利局局長陳肇始建議仿效新加坡,採取一個非常有限度輸入外地醫生的做法。就是讓移居外地的香港出生的永久居民的醫生,可以回港執業。目前,不論你是在牛津劍橋、哈佛耶魯讀醫之後執業,都不能回港執業,要執業,必須重新考試。試想一下,這些很有經驗的醫生怎會為了回港工作,而重新去捱一個執業考試?但據聞陳肇始對這個建議毫無興趣,主要是她知道業內團體一定大力反對。

回歸前,香港政制沒有開放,回歸後開放了,政府對各個界別都不敢得罪。面對各行各業勞工短缺的問題,政府束手無策。在大力投訴、形容住在公家醫院的病人為蟑螂、螞蟻的醫生,正正是他們的行業工會大力反對輸入醫生,造成公家醫療體系人手極度緊絀的問題。細心一想,其實頗為諷刺。而且公家醫療的服務質素不斷下降,對基層也極不公平。

「巴士的報」是一份網上報紙,讓網民隨時隨地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wh.lo@bastillepos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反醫改01  

反對醫改的醫生還值得市民信任嗎?
肥貓有話說 2016年7月19日
http://skwmse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5191076

一些醫生為著反對醫改, 在立法會外靜坐抗議, 代表醫學界功能界別的梁家騮醫生以點人數方式拉布, 拉倒醫改議案, 連帶緊隨其後的消防條例及骨灰龕條例都未能交付立法會討論,

家騮在辯論議案期間, 所提出的反對理由誠然是從醫生的利益出發, 認為醫委會加入4名業外人士, 會影響醫生的 " 專業自律 ", " 專業自主 ",

更有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前線醫生聯盟, 向食物及衛生局長高永文發公開信, 指如果將來無法確保由民選醫委會成員主持研訊會議, 業界或被迫奉行 " 防御性醫療 " , 以避免遭到投訴,

" 防御性醫療 " 是指醫護人員的診斷或是治療不是出於為病人的最大利益, 而是為了避免被病人責難甚至被病人提告而產生的醫療行為, 根本已偏離了醫生的專業道德與操守, 把個人利益凌駕於病患者利益之上,

筆者不相信醫生會把個人利益而凌駕於病患者利益之上, 認同這等行為的衹屬一小撮的業內人士, 但一粒老鼠糞攪壞一鍋粥, 拉倒醫改議案已影響到醫生的專業形象, 影響到市民對醫生的信任,

香港絕大部份的市民都是倚靠政府提供的公共醫療服務, 他們根本沒有選擇醫生的權利, 何況醫生懂的病患者都不懂, 衹有信賴醫生的專業道德與操守, 如果醫生為了避免被病人責難甚至被病人提告而奉行 " 防御性醫療 " , 病人不懂亦不會知道, 這是極不道德的行為, 難明會有醫生組織會提出這樣的 " 被迫 " 宣言, 背棄了醫生的專業道德與操守,

說到責任問題, 當年沙士肆虐, 全世界都沒有有效的醫療方案可供參考, 醫生衹有摸著石頭過河, 而公共醫療系統完全承擔了對抗沙士的責任, 如果公共醫療系統的醫生在沙士一役, 為著避免病患者投訴或起訴, 奉行 " 防御性醫療 " 的話, 死的就不止299人, 沙士亦無法控制, 可能在社區大規模擴散,

沙士期間, 醫生採用特敏福治療患者, 誠然是有極大責任風險, 因為用特敏福治療沙士, 是前所未有的臨床病例, 後遺症相當高, 責任風險極大, 但為了救治患者生命, 根本不能考慮這麼多, 救得一個得一個, 這就是醫生應有的專業情操與專業精神,

回顧今時今日, 有醫生組織竟然會作出被迫奉行 " 防御性醫療 " 的宣言, 亦有醫生在立法會外抗議, 在立法會內拉布, 為的衹是醫改帶來投訴機制的改革會對醫生不利, 就拿 " 專業自律 " " 專業自主 " 來作擋箭牌,

而外地來港醫生註冊制度的修改, 亦令醫生擔心這等醫生的水平與素質(會影響他們的飯碗才真), 但根據有關資料, 香港的公共醫療系統未來欠缺500名醫生, 醫科生根本不愁出路, 何況這等外地來港的醫生(其實已獲得所在地的專業資格, 衹是香港不承認而已)要通過醫委會審核, 並在公共醫療系統服務一段時期, 亦要獲中大及港大的專業考核通過, 才能脫離公共醫療系統作私人執業醫生, 可能有等私家醫生的 " 眼光 " 太長遠了, 連未來可能影響到自己飯碗的問題也考慮到,

醫生, 是站在最前線與市民有最緊密接觸的專業人士, 為社會和市民服務, 猶其在公共醫療系統求醫的病患者, 他們不同於私家醫療系統的病患者, 他們根本沒有選擇醫生的權利, 衹能信賴隨機編排為他們診治的醫生, 如果醫生為著個人或業界利益反對醫改, 甚至奉行 " 防御性醫療 " , 受害的是市民大眾, 而醫生是否會有得益呢? 無疑, 在代表醫學界功能組別議員欠缺理性的操作下, 令致醫改不能通過, 但卻會令醫生們失卻市民的信任與尊重,

醫改中投訴機制的優化, 是對病患者負責, 無論以什麼理由去反對, 但目前對投訴個案的積壓(超過900宗)與調查時間(平均要58個月)根本就絕對不能接受, 連醫委會前後任主席也認為有需要改革, 醫委會前後任主席也是執業醫生, 身為局內人士也認為醫委會有需要改革,

薹難道他們就不知道醫委改革可能會影響到被投訴醫生的權益(拖得就拖)嗎? 但他們沒有把醫生的權益凌駕於病患者權益之上, 支持醫改,

在拉倒醫改一役, 代表醫學界功能界別的梁家騮欠缺理性的行為令人厭惡, 筆者不相信絕大部份有良知有專業道德與操守的醫生會認同他的做法, 更破壞了議會行之有效, 少數服從多數的議事投票制度, 以個人喜好令致整個制度崩潰, 下屆立法會是否應認真檢討一下這範疇的議事規則, 是否有需要修改, 以免再有個別議員欠缺理性的行為, 令致議會癱瘓, 更可能影響到政府的運作, 這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後記 :

當年謝婉雯以8優成績入讀中大醫學院, 她在入學手冊中寫下自己的志願:" 加入醫生的行列, 為社會和人民服務, 更發揮自己所長 " , 2003年3月香港爆發沙士, 奪去299條寶貴的性命, 當中包括8名堅守崗位的醫護人員, 謝婉雯亦因救治病人而殉職。

反對醫改的醫生與泛民黨團人士一樣, 以 " 不信任政府 ", " 不信任梁振英 " 作反對主軸, 但這理由能為市民接受嗎? 這些反對醫改的醫生站在謝婉雯身旁, 是否覺得自己太渺小了一點, 更令謝婉雯蒙羞呢?

筆者希望傳媒訪問報名參選立法會的人士時, 在 " 指定動作 " 的 " 你是否支持梁振英連任? " 問題外, 多加上市民甚至病患者更關心的 " " 你是否支持醫改? ", " 如果當選後, 你是否會以拉布及點人數方式去堅持自己的理念? ".

28反醫改0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醫委會改革】前線醫生聯盟要求取消聆訊安排修訂 稱醫生或怕投訴只防御性醫療
明報即時新聞 2016年7月8日
http://news.mingpao.com/ins/instantnews/web_tc/article/20160708/s00001/1467955365390

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前線醫生聯盟,向食物及衛生局長高永文發公開信,希望高永文考慮取消《2016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中第11條的修訂,即有關聆訊安排的修訂。

聯盟指,他們希望保障醫生投訴能在醫委會得到公平審訊,如果將來無法確保由民選醫委會成員主持研訊會議,業界或被迫奉行防御性醫療(Defensive Medicine),以避免遭到投訴。聯盟指此舉的後果會令公立醫療成本以幾何級數上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維基百科 - 防禦性醫療

防禦性醫療也稱為防禦性醫療決策,是指醫護人員的診斷或是治療不是出於為病人的最大利益,而是為了避免被病人責難甚至被告而有的醫療行為。防禦性醫療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醫療事故保險費用的持續上昇,另一方面是因為病人常會因為醫護人員醫療行為的疏漏或是延誤等醫療失當而提出訴訟,但不會因為過度診斷而被告。

美國醫師被告的風險相當高,因此過度診斷也相關普遍。最近幾十年來,美國針對醫師訴訟的比例持續的上昇,對醫師的行為以及醫療實務上也有相當的影響。醫師會為了避免涉及訴訟,會因此安排病人的檢查,而且可能會避免治療一些高風險的病患,或者是因為過高的保險費被迫停止醫學實踐。此一情形即稱為防禦性醫療:「防禦性醫療是偏離整全醫學實務的醫療行為,而原因主要是來自避免(賠償)責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通人語 的頭像
    普通人語

    普通人語 - 肥貓有話說

    普通人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