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mp/php62ztDT 

/tmp/phpOxDL8I

/tmp/phpVRXLXY   

巴士的點評 --- 新加坡比香港自由,不要開玩笑了! [ 盧永雄 ]
頭條日報專欄 2021年3月12日


美國傳統基金會的經濟自由指數最近將香港剔除在外,指香港已經變成中國的一個城市,香港不再獲得獨立評級。這是最簡單的「搬龍門」做法。


香港過去長期在這個經濟自由指數內排名第一,足足做冠軍做了二十四年。在二○一九年三月,陳方安生、郭榮鏗及莫乃光到美國,曾到訪傳統基金會游說,聲稱「香港正面對威權統治威脅」。


結果傳統基金會就在二○二○年,先將新加坡排在香港之前,香港不再是冠軍。然後今年索性將香港踢出榜外。(從一個側面反映《港區國安法》定出禁止勾結外地的罪名,的確有必要)


美國傳統基金會成立於一九七三年,是美國保守派的領導智囊組織。美國共和黨很多政治人物都出身於這個組織,部份人離任之後亦通過旋轉門回到這個組織工作。


在中國日益強大的情況下,傳統基金會自然對中國內地及香港看不過眼,見到香港有政客來游說,正中下懷。由於制定經濟自由指數有一定的標準,傳統基金會即使想大幅壓低香港排名也不容易,於是索性大打茅波,直接將香港踢出局,排也不用排了。


香港是世貿組織的一個獨立關稅區,在一國兩制安排之下,香港有異於內地的經濟體制。香港的獨立關稅地位,並不是美國傳統基金會說了算。


傳統基金會這個經濟自由指數的笑點不止是將香港踢出局,而是將新加坡排在指數的榜首。無論傳統基金會搞出甚麼技術指標,新加坡的實際經濟自由度與香港相比,實在差天共地,從經濟制度亦直接體現出來,其中一個典型例子是「謝國忠事件」。


二○○六年九月,新加坡舉辦IMF和世界銀行聯合年會。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邀請各國政要出席晚宴,摩根士丹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是其中一位獲邀嘉賓。


其後謝國忠在大摩內部發了一篇電郵,評論有關事件,指新加坡完全沒有邀請中國官方人士出席宴會。他說:「好像請了我,中國就代表了似的。」謝國忠在電郵中說,晚宴的主題是《全球化之未來》,但中國卻缺席。


他說:「由新加坡主辦是次會議是個奇怪的選擇,她離中國或印度這樣的熱點太遠了,會議改在孟買或上海會合適得多。」


謝國忠對新加坡的批評惹了禍,雖然這是一個公司內部的電郵,但被新加坡政府知悉了,結果到同年十月初,謝國忠在壓力下離職。


市場相信大摩受到新加坡政府的壓力,否則會被新加坡政府控告誹謗。這就是新加坡了,如今仍然沒有改變。


新加坡有很多東西都很好,辦事很有效率,但不是以自由見稱。當地網上當然不會見到對新加坡政府的激烈批評,即使是金融機構的報告,也是規規矩矩的。


比較香港及新加坡的政治環境,在《港區國安法》實施以來,本地網上大罵香港政府及中央政府的聲音仍然不絕,與新加坡的情況天差地異。


在經濟方面,香港就更加寬鬆,即使是建制派人士,也經常批評政府的經濟政策及表現。他們絕對不會收到政府官員的「電話」。說新加坡比香港自由,只是一個笑話。


大家都見到美國非常撐新加坡,說穿了,原因還是新加坡容許美國在當地駐軍。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經常在美國的新聞刊物上,見到美國對新加坡的批評,說新加坡完全沒有自由,限制外國報刊在新加坡發行。


新加坡政府亦經常起訴包括美國媒體在內的新聞工作者。在當時的美國媒體的形容中,新加坡一片黑暗。但到了九十年代之後,美國媒體對新加坡的批評驟然消失。


那時有位香港高官私下點醒了我,他說:難道你不知道新加坡自一九九○年開始,便容許美國在當地駐軍嗎?
我翻查資料發現,新加坡是一個非常擅於游走中美之間的國家。打從一九六五年,新加坡建國,李光耀便採取不結盟的外交政策。


一九七八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之後,新加坡與中國關係友好,新加坡還是直到一九九○年十月才與中國建交,也是最後的一個與中國建交的東協會員國。但是,新加坡與中國建交的同時,卻一改其一直反對美國在新加坡駐軍的政策。


由於新加坡把持着馬六甲海峽的咽喉,從中東運輸石油到中國,一定要經過馬六甲海峽,其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新加坡不容許美國在當地駐軍,令到美國牙癢癢,就發動美國媒體不斷地攻擊新加坡。


到新加坡在與中國建交的同時,她亦與美國簽訂秘密協議,容許美軍使用三巴旺的軍事基地。美國的西太平洋後勤群司令,於一九九二年開始以三巴旺為總部,專為美國第七艦隊空軍在太平洋提供後勤支援。


另外,美國空軍第四九七戰鬥訓練中隊,也以三巴旺作為訓練基地。這份秘密協議,直至一九九二年才正式公佈。


新加坡容許美國駐軍之後,美國媒體對新加坡的態度也出現一百八十度轉變,不再批評新加坡,新加坡因而亦毋須控告美國媒體誹謗。新加坡體制的不民主性質,也在美國媒體的視野中消失了,儼然成為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度。


國際政治就是如此,完全以國家利益主導。所謂民主自由,只是外包裝,與美國友好的,都是民主國家,與美國為敵、甚或有競爭性的,就是專制政權。


不過,既然傳統基金會要打茅波,就由他們打吧。說新加坡比香港自由,這只是皇帝的新衣,只有愚笨之極的人,才會相信。


「巴士的報」是一份網上報紙,讓網民隨時隨地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wh.lo@bastillepos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國傳統基金會的經濟自由指數最近將香港剔除在外,指香港已經變成中國的一個城市,香港不再獲得獨立評級,邏輯令人失笑,


香港的金融經濟體系一向獨立於内地之外,在一國兩制下,無論中央政府與特區政府都從無干預或意圖影響特區金融經濟的獨立性,反而外國卻不時干預甚至影響特區的金融經濟體系,


遠的不說,近的如匯豐不派息事件,盈富基金管理人遵循美國對華政策,不再購入被美國制裁的中資企業股,甚至有強積金代理人在內地宣佈BNO 不再被承認為旅遊證件後,還發出内部指引,承認BNO 簽證可作為提早取回強積金的有效文件,


這在在都說明干預或意圖影響特區金融經濟的,不是內地或特區政府,而是一些西方國家或其代理人,


而美國傳統基金會的經濟自由指數將香港剔除在外的理由是香港已經變成中國的一個城市,香港一向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部份,在中國恢復行使主權後,亦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從來不是一個政治實體,沒有所謂 " 香港已經變成中國的一個城市 " 之說,這是曲線的宣揚港獨,


這樣的論調是把政治因素強加諸經濟金融因素之上,把香港排除於經濟自由指數之外,無視香港連續二十五年居於經濟自由指數首位,


就算去年發生港獨黑暴暴亂事件,人大頒布實施港區國安法,香港亦是僅居於新加坡之後,可見政治因素並不影響香港經濟金融的自由度,為何今年卻將香港排除於經濟自由指數之外變化如此之大,著實令人疑惑,亦說不通,


其實這等所謂 " 指數 " 與 " 評級 " 組織機構, 其客觀性一向受到質疑,就如前此國際金融風暴,美國成為重災區,可評級機構卻未依實況在美國的評級中反映出來,


今次美國傳統基金會的經濟自由指數將香港剔除在外亦是一樣,顯然是脫離了專業範疇為政治服務,這等做法衹會削弱自家的公信力與專業評估的可信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通人語 的頭像
    普通人語

    普通人語 - 肥貓有話說

    普通人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