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屈服違法活動 永無寧日
香港明報 2014年8月23日
http://news.mingpao.com/20140823/gaa1h.htm
李飛談佔中措辭強硬 陳健民﹕中央想製造恐慌
【明報專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兼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昨結束在深圳舉行的3場政改座談會,李飛在座談會和記者會上的講話,大致勾畫出中央對2017年特首普選的底線。他昨與各界人士會面時強調,提名委員會是特首選舉的唯一提名機構,至於如何體現機構的集體意志,他稱「答案應當是顯而易見的」。有與會者相信,李飛是在暗示提名門檻需要過半數。李飛談到佔中時態度強硬,表明中央不會屈服激進違法活動,否則「香港將永無寧日,國家將永無寧日」。
「佔中」發起人陳健民表示,中央近日的論述,只是想製造恐慌,令佔中失去市民支持。對於李飛指佔中會令國家及香港「永無寧日」,陳指對方說法誇張,「他(中央)快會說令整個宇宙也永無寧日」。
3場座談會,李飛共與564名港區人大政協、立法會議員及社會各界人士會晤,聆聽他們對政改意見,其中有74人在會上發言,但民主派中人只佔6名。李飛連日來的話題離不開普選原則、國家安全和佔領中環,相比首兩場座談會,李飛昨針對佔中的措辭更強硬,表明如果因為有些人威脅發動激進違法活動,中央就要屈服,「香港將永無寧日,國家將永無寧日」。
戴耀廷﹕若大規模不合作 或令修正立場
李飛說,有人在報刊撰文,說中央如果不接受他們的主張,將是災難性的。他表示,中央會「勇敢地面對這個災難」,並重提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於1982年會見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時說的一段話,稱中國收回香港,將為香港「帶來災難性的影響」,當時鄧小平明確表示,「那我們要勇敢地面對這個災難。」昨日與會的民主黨羅致光認為,這番話令他覺得中央不怕香港發生動亂,羅稱對此感到不安,希望中央三思。
佔中發起人戴耀廷昨接受有線電視訪問時表示,李飛立場強硬,相信佔中最終不能令中央退讓,但若佔中引發大規模不合作運動,有可能令中央修正立場。 他說,公民抗命的真義,是社會內一些人向整個社會發出的極大警號,警告社會內的不公義已對整個社會構成極大威脅,若不處理,將令社會陷入極大危機。
李:體現機構集體意志「答案顯而易見」
李飛連日被追問提委會過半數門檻的問題,對此他避而不答。他昨在座談會總結發言說,按照基本法規定,提委會提名是唯一的提名機制,在提名特首候選人時,需要體現機構提名和集體意志,「怎麼體現機構的集體意志?答案應當是顯而易見的」。
林新強料暗示要過半數提名
與會的律師會前會長林新強稱,李飛雖沒有提出提委會的組成方法,但提到機構提名,認為即是暗示候選人要得到過半數提委會提名才可出閘。另一與會者、法律學者張達明說,李飛的發言稿雖未有直接提出過半數提名門檻,但立場「指向這方面」,他認為李飛昨日的言論,「白紙黑字」具體說出中央就機構提名、集體意志等立場,他對此感「近乎絕望」。多名與會的泛民中人都稱對政改感悲觀。
大律師公會前主席陳景生會後表示,李飛在會上有提及提名門檻需過半數才構成機構提名,但他說李飛沒提到「一半」是指出閘或入閘,他稱李飛態度「相當清晰和強硬」。不過,多名與會者俱表示,李飛沒說過這番話。
明報記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兼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結束在深圳舉行的3場政改座談會, 表明如果因為有些人威脅發動激進違法活動, 中央就要屈服, 「香港將永無寧日, 國家將永無寧日,
李飛指有人在報刊撰文, 說中央如果不接受他們的主張, 將是災難性的, 引用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於1982年會見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時時的例子, 稱中國收回香港將為香港「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當時鄧小平明確表示, 「那我們要勇敢地面對這個災難。」, 表明中央不會屈服激進違法活動,
這就有如日前美國記者在伊拉克被激進恐怖份子綁架, 要求一億多元贖款, 但美國政府認為不應向恐怖份子妥協, 結果造成美國記者在伊拉克被激進恐怖份子斬首, 一樣是災難性的結局, 你說美國政府不重視國民的生命嗎? 不是, 但如果向激進恐怖份子屈服, 可能帶來更多美國人被綁架, 恐怖份子要求更多贖金, 有更多美國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這就是一個負責政府應有的立場, 看事物要從大局著想, 政府面對的是全國的國民, 不能為少數人而犧牲大部份國民的權益,
" 佔領中環 " 被戴耀廷等人包裝成 " 公民抗命 ", 反抗 " 社會內的不公義 " , 認為佔中若 " 引發大規模不合作運動, 有可能令中央屈服 "
問題重點是 " 佔領中環 " 是否真正的 " 公民抗命 " 呢? 不是, " 公民抗命 " 的原則是質疑一些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法律法規, 作出不合作的行為或在遊行集會中表達出來, 參與者是清楚認知這屬違反他們質疑的社會制度和法律法規, 並甘受這等法律法規的制裁, 被拘捕時不會作出反抗, 重點是向社會以和平方式表達出他們的意願, 不會與執法者糾纏,
再看看 " 佔領中環 " , 戴耀廷等人所指的 " 不公義 " 是尚未立法, 有關普選特首的政制改革, 根本是未發生的 " 不公義 ", 但戴耀廷等人卻大鑼大鼓的發起佔中, 用自己的方式攪出一套普選特首的方案來, 並且威脅政府如不接受這套方案便屬" 不公義 ", 便要發動佔中, 令中環癱瘓, 脅迫政府就範,
更邀請台獨攪手 " 訓練 " 佔中支持者如何以人錬抗拒執法者的清場, 根本上這等行為已超出" 公民抗命 " 運動的原則, 佔中令中環癱瘓, 影響到區內交通及居民日常生活, 以及金融商業中心的運作, 不合作運動針對的對象, 應是他們口中 " 不公義 " 的政府而不是普羅大眾, 如果他們 " 佔領維園 " 表達訴求而不影響到區內居民的權益的話, 有他們的自由, 但佔中卻不是,
而以人錬環環相扣抗拒執法者的清場, 表面上看來是 " 和平 ", 但實質上是將 " 暴力 " 轉嫁到執法者身上, 執法者要用 " 適當武力 " 拆解人錬才能清場, 這等 " 適當武力 " 就會被攻擊為 " 濫用武力 " 對待 " 和平佔中 " 的人士, 這根本是倒因為果, 如果 " 佔中 " 人士不以人錬環環相扣抗拒執法者的清場, 自行配合執法者的清場行動, 執法者又何須以 " 適當武力 " 拆解人錬,
有如暴徒以利器架者被綁架人質頸項, 營救的執法者在勸喻不果的情況下, 為人質的安全著想, 使用適當武力解救人質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暴徒不是以利器架者被綁架人質頸項, 聽從執法者勸喻放下武器投抗, 執法者又何須動武呢? 如果倒因為果, 指執法者濫用武力解救人質, 這說的過去嗎?
何況戴耀廷等人倡議的政改方案, 是架空了基本法, 以他們口中的 " 國際標準 " 為基礎, 中國香港特區首長選舉, 怎可能不談基本法而要遵循他們口中的 " 國際標準 " , 而這等所謂" 國際標準 " 卻沒有一個國際公認, 國際間都承認並遵從的準則, 這又何能將之凌駕於基本法呢?
何況戴耀廷等人所恃的是民間投票的近80萬人士網上投票所表達的所謂 " 民意 ", 但反佔中簽名運動在街站亦搜集到近150萬市民的簽名, 這亦是 " 民意 ", 社會上可以容納不同的聲音是民主社會的基石, 少數服從多數, 以多數人的意願為依歸, 是民主社會行之有效的議事制度, 如果講民意, 戴耀廷等人又是否應尊重近150萬市民簽名反佔中的意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
C觀點 - 施永青 順從多數才能避免撕裂
香港am730 2014年08月22日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23091
民主制度的一個主要原則,就是以多數人的意願為依歸,這才演變出一人一票的投票方式,其目的就是要找出多數人的意願。
但近日亦有人說,民主的原則是要尊重少數人的意見,竟想藉此要求多數人跟少數人走。這就有點喧賓奪主,有違尊重少數人意見的原意。
民主制度主張要尊重少數人意見的原意,是想讓少數人也有機會表達他們的意見,並讓少數派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不會因堅持自己的意見而受到歧視或迫害。但這種尊重絕不代表要多數人也順從少數人的意見。
一個社會之所以會被撕裂,往往是因為激進派要劫持社會上大多數人都得順從他們的意願,非走他們指定的路不可。不但要走他們的路,還要跟上他們的步伐。現實是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是溫和派,不願意為走得快而付出太大的代價。結果反給少數的激進派「扣帽子」,要背上很多難聽的罪狀。激進派要走得快,溫和派跟不上,社會於是被撕裂。
社會改革的步伐,應以多數人的意願為依歸,而不是任由少數人把他們的意願強加在多數人頭上。少數派即使自認為有先見之明,也不宜孤軍獨闖,否則只會離開主力部隊太遠,而自招失敗。
以佔中運動為例,激進派似乎走得太前了:佔中所採取的公民抗命的手段,就非一般市民都能認同。並非說所有公民抗命都不對,而是要看形勢是否已發展到非這樣不可的階段。再者,佔中所採用的亦非一般的公民抗命。民主制度的一個主要原則,就是以多數人的意願為依歸,這才演變出一人一票的投票方式,其目的就是要找出多數人的意願。
但近日亦有人說,民主的原則是要尊重少數人的意見,竟想藉此要求多數人跟少數人走。這就有點喧賓奪主,有違尊重少數人意見的原意。
民主制度主張要尊重少數人意見的原意,是想讓少數人也有機會表達他們的意見,並讓少數派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不會因堅持自己的意見而受到歧視或迫害。但這種尊重絕不代表要多數人也順從少數人的意見。
一個社會之所以會被撕裂,往往是因為激進派要劫持社會上大多數人都得順從他們的意願,非走他們指定的路不可。不但要走他們的路,還要跟上他們的步伐。現實是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是溫和派,不願意為走得快而付出太大的代價。結果反給少數的激進派「扣帽子」,要背上很多難聽的罪狀。激進派要走得快,溫和派跟不上,社會於是被撕裂。
社會改革的步伐,應以多數人的意願為依歸,而不是任由少數人把他們的意願強加在多數人頭上。少數派即使自認為有先見之明,也不宜孤軍獨闖,否則只會離開主力部隊太遠,而自招失敗。
以佔中運動為例,激進派似乎走得太前了:佔中所採取的公民抗命的手段,就非一般市民都能認同。並非說所有公民抗命都不對,而是要看形勢是否已發展到非這樣不可的階段。再者,佔中所採用的亦非一般的公民抗命。
一般的公民抗命,在行動上是有針對性的。譬如拒交某一種新增的不合理稅項,或拒絕執行早已不合時宜的種族隔離政策。但佔中的行為卻是與訴求沒有直接關係的。佔中的支持者是企圖以癱瘓中環的方式去威脅政府接受他們的公民提名方案。這就不是普通市民都可以接受得了。
問題不在於佔中是否違法,而在於佔中只需要有幾萬名激進者去做就足以癱瘓中環,若然政府真的因而就範,那豈不是幾萬人就足以把他們的意願強加於多數人的身上,這才是佔中不為一般人接受的地方。
佔中的支持者可能會說,他們主張的方案,其實獲得大多數市民支持。然而,這種支持只是理念上的,而非具體推行步伐上的。一般市民雖然不反對以公民提名作為候選人產生的方法之一,但並沒有說要以公民提名作為唯一的候選人產生方法,更不打算為了爭取公民提名而不顧一切,包括把與中央的關係鬧翻。
一個社會的政治改革,牽涉到多方面的利益,包括國家的、地方的;政治的、經濟的;富人的、窮人的;不平衡好各方的利益,只會後患無窮。政府著墨時,必須考慮多數人的意願,而不是遷就聲音大的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