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台灣學運困境
香港東方日報 2014年3月27日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0327/00184_001.html
對台灣學生佔據立法院、衝擊行政院, 連民進黨的郭正亮也批評說:「先標舉民主, 卻違反民主」, 因此已陷入困境。
這場學運是以反對國民黨政府在審議與內地的服務貿易協議方面, 有違反程序的嫌疑, 至多屬程序公義的問題, 很難上綱上線。但學生領袖卻進一步要退回協議, 還要增加監督兩岸協議的過程, 最後甚至要召開公民憲政會議, 對馬英九要求「給我民主, 其餘免談」。學生們似乎因着聲勢壯大, 叫價愈來愈高, 與示威最初的訴求脫節。以郭正亮的說法, 學生變成了「唯我正確」, 背離原來民主運動的本質了。
網上揭露學運的幾個領袖均是蔡英文當年競選的團隊成員, 而參與者也不少是民進黨員, 因此難以定之為政治代表性廣泛的學生運動, 也更難說他們此舉代表社會、代表全民、代表民主。政黨政治因素極其濃厚。
從另一角度看, 民進黨台獨綱領凍結的企圖失敗, 至今還未能對兩岸政策有適當的對策。反又不是, 不反又不是, 對民進黨今後的選舉是很大的弱點;即使地方選舉可勝, 後年的總統選舉在國民黨不分裂底下, 百分之四十的基本盤是沒法取回政權的。
或許蔡英文等人並沒有陰謀以學運來推動顏色革命, 但他們當然樂觀其成。民進黨的傳統也是以不遵守民主的程序、規矩和文化見著。不過, 只要馬英九有決斷, 依法辦事, 相信台灣民眾亦不會盲目支持學運演變為暴力。
陳文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佔領立法院的學生叫價愈來愈高, 甚至指馬英九欠缺誠意, 拒絕到總統府與馬英九對話, 學生的 " 價碼 ", 由最初的要求立法院重新逐條審議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到退回協議重新談判, 到立法監督兩岸協議, 到召開公民憲政會議, 叫價愈來愈高, 已超出合理要求範圍, 可見缺乏誠意的是學生而不是馬英九,
立法院重新逐條審議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在立法院的層面不難達成, 退回服貿協議重新談判, 要視乎對岸的態度, 是否忍的下這啖氣, 協議本來已向台灣傾斜讓利, 還待怎樣?
至於學生要求立法監督兩岸協議, 以及召開公民憲政會議, 就有點 " 超過 " 了, 如果退回服貿協議重新談判, 是否要待監督兩岸協議的立法完成後才審議? 這立法嘛, 在台灣的政治生態環境, 立法院兩黨對立的情況下, 不知要拖到猴年馬月才能成事,
自2013年6月21日簽署服貿協議, 經過9個月的時間, 立法院才在日前審核通過協議審核, 可見在台灣立法院民進國民兩黨的政治博弈激烈, 如果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推倒重來, 再加上立法監督兩岸協議, 到召開公民憲政會議, 在台灣立法院兩黨對立爭持的情況下, 短期內根本無法完成立法監督兩岸協議, 封殺了兩岸未來的經濟人文交流發展, 拒絕乘搭對岸經濟起飛的順風車, 而被其他經濟體系邊緣化,
而學生提出的召開 " 公民憲政會議 ", 這可是一個新名詞, 究竟出自何方? 理據何在? 台獨喉舌的自由時報的報導也說不出所以然來, 更遑論讀得書少的筆者, 不敢在此罔加評論, 希網友有以見教,
其實佔領立法院的學生, 以及在外面支援學生的群眾, 是否就能代表了三千二百萬台胞, 將李登輝陳水扁時代的鎖台政策復辟, 嚴拒兩岸人文經貿交流, 將政治因素凌駕於三千二百萬台胞台胞福祉之上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
學界支持召開公民憲政會議
台灣自由時報 2014年3月25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mar/25/today-fo18.htm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台灣守護民主平台昨召集近三十位台大、清大、政大、中原、世新及中研院學者,召開記者會表示,馬英九總統透過黨主席身分,一手控制行政權與立法權,就是獨裁統治,台灣正面臨重大的憲政危機,支持學生提出「公民憲政會議」,民主才能重生。
台大物理系教授林聰敏指出,馬英九的記者會無疑是肯定立委張慶忠三十秒就宣佈服貿協議的行徑具有法律效應,對學生抗議行動及反黑箱審查的訴求全盤否決,也等於宣告馬的獨裁統治模式仍會繼續。
政治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黃厚銘則強調,如果台灣人接受馬英九的定調,就表示從今以後就要接受獨裁統治。如果這不是台灣人的意思,仍希望是一個憲政民主國家,那麼此時所要做的,就不只是一個社會運動,也不只是一場不服從或是抵抗運動,而是重塑憲政民主體制的政治行動。
台灣民主重生契機
中原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徐偉群表示,台灣當前處於重大憲政危機,占領行動提出的「公民憲政會議」,是讓台灣民主重生的一個契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海峽兩岸依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第四條所簽署的服務貿易協定。為推動兩岸經貿正常化, 2010年6月29號兩岸兩會簽署歷史性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依ECFA第4條「服務貿易」規定, 臺灣與大陸同意在服務貿易早期收穫基礎上, 於ECFA生效後六個月內就服務貿易協議展開磋商。為進一步制度化規範和保障兩岸雙方服務提供者的權益, 擴大業者交流合作和市場規模, 並減少限制性措施, 兩岸兩會於2013年6月21日簽署完成服貿協議。
協商過程:
2010年6月29號兩岸兩會簽署歷史性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依ECFA第4條「服務貿易」規定, 臺灣與大陸同意在服務貿易早期收穫基礎上, 於ECFA生效後六個月內就服務貿易協議展開磋商。
2011年3月, 兩岸的經貿業務主管部門展開服務貿易磋商並達成共識。
2012年8月9日兩岸兩會第八次高層會談, 雙方同意在達成關於服務貿易協議文本和市場開放項目的共識後, 簽署協議。
2013年6月21日, 兩岸兩會在中國大陸上海市舉行第九次高層會談並簽署該協議, 也向外界公布了開放清單。
2014年3月18日, 台灣立法院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2014年3月18日晚, 台灣學生佔領立法院議事廳
2014年3月20日, 立法院長王金平發表聲明, 呼籲學生和社會各界冷靜、自制, 讓立法院恢復正常運作, 循民主體制提出解決方案。
2014年3月23日, 馬英九召開記者會, 肯定年輕人關心國事, 但也強調台灣民主法治得來不易, 不要輕易毀棄。
2014年3月25日, 總統府發言人表示, 立法院癱瘓已對國會運作與政府施政造成衝擊, 馬英九願意在不預設任何前提下與學生代表對話。
2014年3月26日, 學生指馬英九欠缺誠意, 拒絕與馬英九對話, 並將前此要求重新逐條審議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改為退回協議重新談判, 再加入立法監督兩岸協議, 及召開公民憲政會議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