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最後心願(李怡) 李怡
蘋果日報專欄 2019年3月27日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90327/20642254
幾年前就有一些讀友說希望看到我寫自傳,我在認真考慮之後,讀到黑澤明的自傳《蛤蟆的油》,他寫到拍《羅生門》之後就說自己寫不下去,因為《羅生門》的故事,和拍攝前後、獲獎前後的經歷,使他感到「人有本能地美化自己的天性」,他覺得再寫下去怕自己也不能跳出這個為自己虛飾的怪圈。他的自省觸動了也壓制了我,如果連一個有如此深厚人文意識的大藝術家都說自己「走不出羅生門」的話,我又怎能走出這道人性之門呢?
今年初,港台播出關於我的紀錄影片《坐看雲起時》,有不少留言更有年輕朋友說,期待看到我的自傳。也有人說,既對「美化自己的天性」有所警覺,也許寫的時候能夠稍稍走出這道羅生門。此外,一位頗資深的前傳媒人跟我提到,我近幾十年編輯寫作生涯令她感受最深的幾件事,影片都沒有提到,覺得我真應該寫出來。於是,我又重新燃起把一些經歷及心路寫出來的意念。
不是為了讀友,不是要對後輩或後後輩嘮叨些老人的甚麼「寶貴經驗」,而是為了自己。為自己也不是為名聲或出版書的利益,今天這個時勢出一本書能不虧本就不錯了。而是為了自己想寫,為了自己現在正好有了這個寫作的衝動,為了年事已高,怕再過些時候就寫不出來了。
畢竟很老,過幾天就足83歲了,無論甚麼人說看起來還有精神,我自己知道,寫作的續航力已今非昔比。每周寫五天《世道人生》,加上五天港台的《一分鐘閱讀》,再做點甚麼都缺乏精力。因此,我決定在這個專欄減少寫時評,而較多寫我過往的人生。
不能算自傳,因為構想中不是線性的敍述,更不是從小寫到老,而是鋪陳一些往事和我在經歷這些事的時候的心路歷程。就形式而言,大概是一些夾敍夾議的故事。
我的人生經歷,相對於中國現代一些人物的大起大落、驚心動魄、苦難折磨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不過,既可說幸運又可說不幸的是,我生活的時代是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都經歷極為重大變遷的時代,我又置身在觀察、報道、評論這三地大變遷的敏感的傳媒當中。我目睹香港傳播界從三地中最能夠自由看到和評論海峽兩岸看不到的時事和政治,急速從自我審查、受壓制而淪落;我經歷香港的報道評論倒傳回大陸與台灣,促使海峽兩岸的社會作回應或變化,而急速地從台灣人正面期待「香港的今天,是台灣的明天」,而變成負面警惕「香港的今天,是台灣的明天」。在這個大變動中,我因置身傳媒和評論人角色,出身、工作、家庭和在交叉路口的糾結,也許有些特殊,不是一般人會經歷的。我想在有生之年,為自己留下這片雪泥鴻爪。
我說不是為讀者寫而是為自己寫。但《蘋果》是辦給讀者看的。因此,如果《蘋果》社長老總認為我寫的舊事讀者不感興趣的話,那麼專欄就可能要暫停幾個月。為完成我寫作生涯的最後心願,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愛看我寫時評的讀友,請原諒我無法分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主報今日刊出了李怡的專欄撰文 [ 最後心願 ], 令人有 " 人之將死 " 的感覺, 至於是否其言也善? 就吸引了筆者看下去 ( 筆者已很久沒有看李怡的專欄了, 以免血壓上升 ),
李怡在文中提到 " 決定 " 在這個專欄減少寫時評, 而較多寫我過往的人生 ", 無疑是正確的抉擇, 他的所謂 " 時評 ", 衹是扭曲了倫理及泯沒人性的個人政治表態, 惡毒的語言如果能稱之為時評, 就令許多評論員及文人學者甚至傳媒行家蒙羞,
評論無疑可有自己的 ( 政治 ) 立場, 但應對事而不對人, 猶其對逝者存應有的尊重, 這是對人的尊重, 亦是對自己的尊重, 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 近日社會對李怡 " 報應論 " 撰文的反響如排山倒海, 不絕於耳, 是否是李怡 " 減少寫時評 " 的原因 , 箇中原因筆者不想去揣測,
但李怡的 " 我經歷香港的報道評論倒傳回大陸與台灣, 促使海峽兩岸的社會作回應或變化 " 無疑是自高聲價, " 目睹香港傳播界.........急速從自我審查、受壓制而淪落 " , 又是否 " 一竹桿打盡一船人 ", 好像他的老闆才是救世主, 不跟從肥佬黎的路線就是淪落的傳播界似的,
但值得留意的是文末的一段甚堪玩味 : " 我說不是為讀者寫而是為自己寫, 但《蘋果》是辦給讀者看的, 因此, 如果《蘋果》社長老總認為我寫的舊事讀者不感興趣的話, 那麼專欄就可能要暫停幾個月, 為完成我寫作生涯的最後心願,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
李怡撰文中 " 我決定在這個專欄減少寫時評, 而較多寫我過往的人生 ", 本來就沒有什麼, 但如果加上文末的 " 但《蘋果》是辦給讀者看的, 因此, 如果《蘋果》社長老總認為我寫的舊事讀者不感興趣的話, 那麼專欄就可能要暫停幾個月 " 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 是否有點要脅的味道呢?
字裡行間背後的含意, 李怡是否不寫政治時評但欲罷不能 , 因為《蘋果》是辦給讀者看的, 肥佬黎要榨取他的最後一點價值, 罵的不夠狠肥佬黎不收貨 ( 肥佬黎是參與編務會議的太上皇 ) , 如果李怡不寫時評而寫回憶的話, " 那麼專欄就可能要暫停幾個月 " ( 沒有利用價值就斷了李怡的奶水 ), 所以 "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 以上衹是筆者的揣測, 實情如何, 交由網友去想像好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