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4大逃亡潮13  

香港掌故專家 處處有古仔講 
「鏞記客變聞廁郎」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504/18709233

【本報訊】鄭寶鴻是香港掌故專家,傳媒都愛找他「考古」。「五、六十年代,生活貧苦但有希望,唔同𠵱家」。新書以張國榮名曲《默默向上游》為名,當中200張黑白圖片,大部份首度曝光,由三代屈在閣樓的山寨線紗廠,到物換星移的石板街,見證兩手空空的流金歲月,「憶苦思甜,先懂得珍惜」。對比今日的眾生喧鬧,昔日友情歲月,這個視講香港故事如傳教的「老土先生」,笑語特別令人懷念。

記者:呂麗嬋

「兩腳一伸就咩都冇,不如講多啲,多幾個腦記住」。鄭寶鴻在中環有間小店,玻璃櫃內放的,都是他的寶,由英女皇錢幣到黑白老照片,書本雜物堆滿一地,枱面是一叠叠的原稿紙,寫的,盡是他心中的永恒年代,「守望相助嘅年代,就係我成長嘅年代!」這個小店老闆,其實更似現代講古佬,行過石板街,他會指着鐵皮屋頂的生銹煙囱,告訴記者那是早年地下公廁的「遺物」;隨手指指街角的小攤檔,一樣有段古。

「舊鏞記就喺呢度,對正公廁條透氣喉,以前啲枱放晒出嚟,個個都係聞廁郎!」這種笑話,鄭寶鴻總琅琅上口,你未笑,他自己先笑至腰果眼。訪問當天,鄭的手機就響個不停:市建局邀請他主持「老香港」講座;再過幾天,又權充義務導遊,帶市民坐開篷巴士夜遊油尖旺,感受「消失中的霓虹」。對於「話當年」,他來者不拒,只因但覺今日的香港人,總是愁眉不展。

「五、六十年代生活艱苦,但人與人之間有人情味,一層樓七、八伙人,住得逼,嗌交梗有,但煲親糖水,一定每戶送一碗;兩夫妻去晒返工,啲小朋友就交畀鄰居照顧,互相幫忙;就算老闆都有情,唔使簽合約,賺到錢,一樣分紅畀你」。在他眼中,尋找消失中的香港,是一帖下火涼茶,「嗰時人人追求三樣嘢:收音機、電飯煲同風扇;分到廉租屋,就想有部電視!」

貧亦樂,竟成了「文化遺產」,「𠵱家成日鬧蝗蟲,世界係唔同咗,以前一百萬人口,𠵱家七百萬,逼好多,但係咪真係要咁?」當一坨小童便便、一個女學生自白式的奮鬥故事,也可掀起一場戰爭,這個埋首上世紀古物人情的老土先生,很疑惑:「我喺香港出世,只因我阿爸阿媽嗰代早嚟香港,但我嘅父母同親戚,就算同年代嘅朋友,大都係大陸落嚟,唔通佢哋又係蝗蟲?」

社區講座到大學通識課
 
自1949年中共建政,浪接浪的政治運動,造就一批批逃難南來的舊香港人,「六二年大逃亡潮,奉行抵壘政策,一入市區就可居留,個個屋企都梗有幾個咁嘅親戚,住得幾細都好,寧願打地鋪,一定收留。有啲的士司機,就算唔識,喺街度都會接你一程」。守望相助的年代,成了教科書上的傳說,只有他,對那些年的情與事很執着,就像傳教,由社區講座到大學通識課,四出講「見證」,樂此不倦,「做人,其實簡單啲比較開心」。

行年65,鄭寶鴻的人生,的確毫不複雜。一份工打足一世,一世人只住一個地區,你說他悶?他說他很快樂。「細個住伊利近街,小學畢業喺銀號做,間公司又喺附近,到自己出嚟開舖頭,都喺永吉街,對出就係蓮香樓」。12歲小學畢業,經親戚介紹入了中資銀號做練習生,由職員仔做到經理,買賣金銀股票,晚上讀夜校,拉扯完成中學,一份工做足33年。

「嗰時搵工唔難,尤其做工廠;做警察基本上識默寫幾十個字已經會請,銀行工最矜貴,無人做擔保基本上唔使諗」。五十年代最多童工,他笑言小學畢業已難能可貴,「考上官立小學,就好似中咗六合彩三獎咁難」。經歷過百廢待舉的五十年代,1967及1973年兩次大股災,紙上黃金又蒸發了,打回原形,45歲那年,儲了小筆錢,開了小店,由零開始,好歹也圓了老闆夢。

得港大圖書館館長賞識
 
「𠵱家好多人40歲就話退休,我嗰代人最怕手停口停,我做嘅中資公司55歲退休,嗰時諗如果自己做老闆,就唔使諗退休,做到80歲都得」。閒時投稿講講香港掌故趣聞已很滿足,但一次「奇遇」,卻令從無大野心的他,走進人生下半場,「港大打畀我,問我有無興趣申請張圖書證!」楊國雄是前港大圖書館館長,又是研究報業史的權威,原來,楊老看了他的文章,很欣賞。

「嗰時我寂寂無聞,有人留意受寵若驚,連續半個月喺圖書館坐到夜晚10點關門先走,攞住本開埠初期嘅憲報都睇到津津有味,又狂影舊報章同年鑑,如入寶山」。過去十年,他追回失去了的歲月,出版街道百年系統成了中學生教材,獲邀當天子門生的通識老師,游走於不同大學,「人生,就係估唔到先好玩」。走過他眼中最窮但也最好的年代,成就了無限可能,他笑得開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六十年代生活艱苦,但人與人之間有人情味,一層樓七、八伙人,住得逼,嗌交梗有,但煲親糖水,一定每戶送一碗;兩夫妻去晒返工,啲小朋友就交畀鄰居照顧,互相幫忙;就算老闆都有情,唔使簽合約,賺到錢,一樣分紅畀你」。在他眼中,尋找消失中的香港,是一帖下火涼茶,「嗰時人人追求三樣嘢:收音機、電飯煲同風扇;分到廉租屋,就想有部電視!」-----

----- 自1949年中共建政,浪接浪的政治運動,造就一批批逃難南來的舊香港人,「六二年大逃亡潮,奉行抵壘政策,一入市區就可居留,個個屋企都梗有幾個咁嘅親戚,住得幾細都好,寧願打地鋪,一定收留。有啲的士司機,就算唔識,喺街度都會接你一程」。守望相助的年代,成了教科書上的傳說,只有他,對那些年的情與事很執着,就像傳教,由社區講座到大學通識課,四出講「見證」,樂此不倦,「做人,其實簡單啲比較開心」。-----

看到民主報這則專題報導, 令人神傷, 現時的香港居民, 很大部份是1949年逃離解放區及1962年大逃亡潮逃到香港的人及其下一代,  " 五、六十年代生活艱苦,但人與人之間有人情味 " , 大家都是同胞, 沒有所謂香港人大陸人之分, " 個個屋企都梗有幾個咁嘅親戚, 住得幾細都好, 寧願打地鋪, 一定收留 ",

記得當年偷渡客被警察堵截在新界, 集中後一車車的送回邊境口岸, 不少港人購買食品, 自發地到運送偷渡客出境的道路上, 向運輸車輛上的同胞投擲食物讓他們充飢, 其中甚至有夜場小姐打烊後聯同姊妹到新界 " 送糧 ", 甚至警察截到偷渡客, 還會送糧送水, 分享香煙, 執法之餘人情味濃厚,

當時還發生一段小插曲, 有喪盡天良社團人士渾水摸魚, 到新界邊境偷渡熱點 " 揀蜶 ", 專挑年輕而相貌娟好的女性偷渡客, 偽作協助她們入市區, 意圖將她們賣落火坑, 這等行動被一些社團人士得悉, 認為是不能接受這等落井下石喪盡天良殘害同胞的行為, 實行介入以家法處置, 江湖事江湖了, 可見在大時代當中,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 大家都是同胞, 衹不過是先來後到之分而已.

 

記得當年內地大飢荒, 有親友在內地的港人, 平日經由郵遞寄物資回鄉, 造成當年的郵遞糧油生意暢旺, 而每有餘暇便藉回鄉探鄉之餘, 更帶同物資接濟內地親友,

 

回鄉數星期前便早作準備, 到街市收購豬膏炸出豬油以鐵罐密封, 四出收購大牌檔三文治飛邊棄置的麵包皮晒乾, 更大量製作炒米餅這等耐藏而又能充飢的食物, 萬金油八卦丹白花油等中成藥更是不可少,

 

諸事完備後, 便買來深色布料, 以三四層的夾疊的方式縫成大半人高的大布袋兩個(回鄉後拆開可以縫衣), 放入預備的物資, 然後身穿四五重衣服(回鄉後全部留下), 以擔挑挑著兩個裝滿物資的布袋到深圳闖關,

 

幸運的話, 物資可以全部放行過關, 否則, 部份物資被扣留, 回港時才能取回, 可見當年人情味之濃厚, 就算移居香港, 對受飢荒影響的親友都儘量伸出援手.

04大逃亡潮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通人語 的頭像
    普通人語

    普通人語 - 肥貓有話說

    普通人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