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4阿蓋達02  

筆者昨日 " 塔利班不是恐怖組織 " 之撰文, 對塔利班認知有誤差, 承蒙網友 " 蝦餃 " 兄回應指正, 獲益良多, 殊深銘感, 並向網友致歉,  " 蝦餃 " 兄之論述甚有見地, 可讀性高, 現將 " 蝦餃 " 兄論阿蓋達與塔利班原文轉載與網友分享 :

白宮發言人說塔利班不是恐怖組織,是一極大錯誤或極大陰謀。奧巴馬的團隊,要嘛不知自己的方向,要嘛是借刀殺人。

如果塔利班只是一個武裝組織,美國的問題就非常嚴重。

1)他們當年入侵阿富汗,是反恐作戰的一部分,因為他們的對象是恐怖組織塔利班。美國定性塔利班是恐怖組織,因為他們當年收留收留阿蓋達。阿蓋達是美國911恐怖襲擊的幕後主使組織。小步殊曾說過,收留他們敵人的人,也是美國的敵人。

2)美國進攻阿富汗,很快就將塔利班趕下台,但美國要在阿富汗駐兵,因為這是他們說的長期反恐作戰的一部分,目的是針對恐怖組織塔利班有捲土重來的機會。

3)因為塔利班是恐怖組織,所以在阿富汗抓的塔利班戰士,就不符合戰俘資格,所以美國可以長期將它們囚禁,也忽視他們的基本人權權利。

如果一如今天白宮發言人說,塔利班只是一武裝組織,不是恐怖組織。美國當年入侵阿富汗就犯下了戰爭罪,引發戰爭的不是奧巴馬,是他的前任小步殊。

此外,美國也犯下虐待戰俘罪行。他們多年囚禁從阿富汗抓來的塔利班戰士是完全非法。

發動戰爭,虐待戰俘這等罪行,都是小步殊任內的事。原則上,國際法庭可以根據美國的最新定論去通緝小步殊,控以發動戰爭罪,並控告當年小步殊團隊的負責人虐待戰俘罪。

國際法庭當然不可以起訴美國前總統,更不可能捉拿那些虐待戰俘的美國官員,但搞臭共和黨人,應該是奧巴馬團隊今天的首要目標。這是否奧巴馬的兩黨鬥爭升級版?只能問他及他的團隊。共和黨人如果細心解讀,就會看清楚是什麼回事。

樓主文章對塔利班認知有誤差。塔利班本來是一個學生組織,活躍于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山區。他們是不一樣的學生,因為他們是伊斯蘭神學院的學生。當年他們通過學校灌輸革命理論,於是這群學生就從理論出發,付諸行動,通過用伊斯蘭的理念去解救自己的國家阿富汗。那個時候是蘇軍撤出,阿富汗軍閥割據,國家面對四分五裂的局面。

當時誰也不看好這群學生軍,但他們有理論依據,可以鼓舞士氣及收買人心,所以很多阿富汗人都支持他們。最後他們將當年全國最大的軍閥打敗,接掌政權。

掌權之後的塔利班,就原形畢露,阿富汗人後悔也太遲。塔利班人的作風,一如七十年代的赤柬。赤柬當年也是通過學生灌輸革命理論,之後武裝行動奪權。他們成功之後,柬埔寨就萬骨枯。

塔利班掌權之後嚴密控制國家與阿富汗人民,一切要依從伊斯蘭法典及《可蘭經》。但《可蘭經》是寫於一千多年前,不可能應用于今天。於是怎樣解釋就非常重要。這也是今天穆斯林世界動盪不已的原因。找到一個有聲望的伊瑪目,就能自立一套說法,要他人跟從。塔利班對伊斯蘭法典的解釋,很多穆斯林都認為有問題。

阿富汗的傳統是非常好客,客人到來,主人家有責任保護他們的安全。拉登是沙地阿拉伯人,他組織了阿蓋達,也發動了911對美國本土的恐怖襲擊。拉登知道,因為他的活動,他不可能在自己國家立足,只能投靠他人。當年唯一會收留他的是塔利班,因為兩個組織的理念比較接近。

當年拉登在阿富汗計劃發動911,塔利班人知道也是不大贊成,因為尊重客人,他們也不干涉。911之後,美國情報得悉發動人是拉登,且他藏匿在阿富汗。當時美國威脅阿富汗交人,否則動武。基於阿富汗的傳統,塔利班是絕對不可能將拉登交出去,否則他們也沒法向其他阿富汗人交代。阿富汗之戰就這樣開始。

塔利班雖然戰敗,甚至給趕下台,但保護客人的傳統,一直影響他們。拉登也一直跟隨他們藏匿在那裏的山區。對於阿富汗的山區部落,阿富汗跟巴基斯坦的山區仿若自己家,自由出入。拉登最後是逃進巴基斯坦的山區,被美軍擊斃。美國單方面在巴基斯坦的軍事行動,也讓巴基斯坦軍方不滿,之後引起兩國關係的倒退。

阿蓋達跟塔利班是兩個獨立的組織。阿蓋達可能會更國際視野一點,塔利班則非常本地化,活躍範圍只是在阿富汗跟巴基斯坦接壤的山區。阿富汗人的性格是不可能接受一個外國人當他們組織的頭,所以拉登絕對不可能是塔利班的首領。他只是阿富汗的一個過客。

這裏抄下《華盛頓郵報》那則驚天新聞的鏈接。如下:

http://www.washingtontimes.com/news/2015/jan/28/white-house-spokesman-suggests-taliban-is-not-a-te/

後記:談到當年塔利班如何起家,也讓人聯想起今天《學苑》的港獨革命理論狡辯。歷史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了。

[ 蝦餃 ] 新浪博客 2015年2月3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通人語 的頭像
    普通人語

    普通人語 - 肥貓有話說

    普通人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