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英國《每日郵報》屬不可靠消息來源
香港電台 2017年 2月10日
http://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312679-20170210.htm?spTabChangeable=0
英文版維基百科編輯群日前投票通過,原則上禁止引用英國小報《每日郵報》為來源。《每日郵報》發言人沒有回應事件。
維基百科編輯群認為《每日郵報》報道疏於查證、譁眾取寵,甚至造假新聞,評定為「普遍不可靠」,不得再用作參考資料。同時鼓勵網民審查平台上約12000條引用《每日郵報》的參考註解,適當刪除或更換引文。
維基百科在2001年成立,允許任何人在平台上編輯文章,並由數千人定期改正。
《每日郵報》網站每天發布超過1600篇報道,為全球最多人閱讀的網上報紙,但同時涉及不少假新聞指控。該報早前指美國第一夫人梅拉尼亞曾是高級應召女郎,被對方起訴,《每日郵報》現已收回相關報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份報張, 如果被資訊平台評為 " 報道疏於查證、譁眾取寵, 甚至造假新聞 ", 屬 " 普遍不可靠 ", 被禁止引用, 是屬嚴重的指控, 公信力掃地,
維基百科能作公開出這樣的決定, 誠然是有確實的理據與事實證據, 從網絡資訊平台的專業道德操守出發, 不願誤導網民,
維基百科是開放式的資訊平台, 標榜 " 人人可編輯的自由百科全書 ", 由於資訊內容公開讓網民編輯, 網民尋找資訊很大部份著重於資料來源是否值得信任,
如果資料來源含有不真確甚至偽造的內容, 會誤導網民, 令網民對所需資料存在誤區, 這在學生的學術進修方面猶為重要,
維基百科編輯群把《每日郵報》的資料摒棄於參考資料之外, 相信是下了很大決心, 英國《每日郵報》畢竟是一份歷史悠久的報張, 雖說是小報, 但仍有自己的讀者群,
維基百科編輯群的決定可能影響《每日郵報》的聲譽與銷路, 亦可能帶來訴訟, 維基百科編輯群毅然作出這樣的決定殊不容易, 是對支持他們的網民負責, 彰顯網絡資訊平台的專業道德操守.
後記 :
維基百科編輯群對英國《每日郵報》的指控勇氣可嘉, 回看香港某些媒體, 亦有如維基百科編輯群對英國《每日郵報》所指的 " 報道疏於查證、譁眾取寵, 甚至造假新聞 " 的情況, 未知何日才輪到被維基百科封殺, 被禁止引用的命運呢?
最近的特首選舉話題被媒體炒的火熱, 中央官員南下深圳, 就有報張引 " 消息人士 " 稱 " 某參選人是政治局唯一支持人選 ", 迅即被各媒體傳播開去, 但從沒有一份媒體經過查證消息是否確實是否合理就放出街,
特首選舉風起雲湧, 非建制派黨團組織人士虎視眈眈, 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攪局的機會, 中央官員能否點起這樣的一個火頭, 給非建制派黨團組織人士送上彈藥成疑, 但中央官員 " 欽點 " 的消息已被其他媒體轉載傳的沸沸揚揚, 消息是否真確已不重要, 發放消息的報張希望的目的經已達到.
又如當年港大副校風波, 有媒體重量級人士在自家地盤撰文指 " 李國章梁智鴻曾委託中間人" 接觸 " 法律學院前院長陳文敏 " 云云, 儘管李國章梁智鴻在公開場合澄清否認, 而陳文敏亦向媒體透露並無此事, 但 " 消息 " 已在社會上造成影響, 這對李國章及梁智鴻殊不公平,
某些媒體發放 " 疏於查證、譁眾取寵, 甚至造假新聞 " 的行為在回歸後有失控的情況, 已淪為某些政治黨團服務的宣傳工具, 發放的新聞不盡不實, 卻掛上新聞媒體的幌子, 向社會傳播一些扭曲了甚至是屬創作的新聞, 這樣的所謂新聞媒體令業界蒙羞, 更令市民對媒體的信任程度不斷下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
【副校任命】劉進圖指有校委派中間人游說陳文敏獲任命後請辭
蘋果日報 2015年07月27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50727/54019550
港大延遲任命副校長引來社會關注,被質疑因政治原因而不斷拖延法律學院前院長陳文敏的任命。《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今日在《明報》撰文,透露港大任命副校長出現「等埋首席副校」的情況,背後與權鬥有關,更透露以李國章、梁智鴻為首的親建制校委遂委託重量級中間人游說陳文敏,希望陳文敏同意收到任命通知後馬上請辭,以換取校委會按慣常程序接納物色委員會的建議,但遭陳文敏拒絕,因這等同建議他串謀造假。
此外,特區政府高層亦被指有份派人向校委「箍票」,支持押後副校任命,特首辦新聞主任于文浩回覆《蘋果》查詢時指,特區政府並不知悉是否有該聚會,亦無政府人員參加,對於有關揣測,特區政府表示遺憾。
劉進圖在文中指出,校委會原以等待捐款風波最後報告為理由,拖延處理副校長(人事)一職的任命,不過由馬斐森校長和錢大康首席副校長(即將出任浸大校長)領導的物色委員會,卻向校委會提出任命建議,希望在6月底的會議上落實任命填補空缺。
在校委會會議舉行當天早上,校委會主席梁智鴻在一個私人會所進早餐,「好些身兼全國政協委員或立法會建制派議員的校委輪流出現,與梁智鴻討論箍票形勢,中聯辦和特區政府高層據說都有人參與箍票。」當確定獲得大多數出席會議的校委支持後,即在開會前通知校長馬斐森,因應部分校委要求,需押後副校長任命。雖然馬斐森在校委會會議上發言反對押後討論,但校委會以12票贊成對6票反對,推翻馬斐森意見,變相架空校長權力,劉進圖亦說︰「港大校長連一個副手也任命不了,這在港大的百年歷史上可算一則奇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港大副校風波】劉進圖:中間人游說陳文敏獲任命後請辭 據說中聯辦特區高層參與箍票
明報 2015年7月27日
http://news.mingpao.com/ins/%E3%80%90%E6%B8%AF%E5%A4%A7%E5%89%AF%E6%A0%A1%E9%A2%A8%E6%B3%A2%E3%80%91%E5%8A%89%E9%80%B2%E5%9C%96%EF%BC%9A%E4%B8%AD%E9%96%93%E4%BA%BA%E6%B8%B8%E8%AA%AA%E9%99%B3%E6%96%87%E6%95%8F%E7%8D%B2%E4%BB%BB%E5%91%BD%E5%BE%8C%E8%AB%8B%E8%BE%AD%E3%80%80%E6%93%9A%E8%AA%AA%E4%B8%AD%E8%81%AF%E8%BE%A6%E7%89%B9%E5%8D%80%E9%AB%98%E5%B1%A4%E5%8F%83%E8%88%87%E7%AE%8D%E7%A5%A8/web_tc/article/20150727/s00001/1437955650678
港大校友、《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今天於《明報》觀點版透露更多港大副校風波內情,批評「等埋首席副校」是「不成理由的理由」,背後涉連串權謀鬥爭,粉碎港大循規管治。
劉進圖在題為「權謀鬥爭取代循規管治」的文章中分析,親建制校委陷入兩難境地,因為物色委員會推薦的人選,是中聯辦和特區政府好些高層人士「恨之入骨」的法律學院前院長陳文敏,故親建制校委不願投票支持任命建議;惟他們亦不敢投票否決任命建議,因為物色委員會經過嚴謹公開招聘及遴選程序,考慮了所有相關因素(包括捐款風波報告),才作出任命建議,若校委會沒有合理理由否決,很容易在司法覆核下敗訴。
劉進圖表示,為了消除訴訟風險,以李國章、梁智鴻為首的親建制校委委託重量級中間人游說陳文敏,希望陳文敏同意收到任命通知後馬上請辭,換取校委會按慣常程序接納物色委員會建議,以保存雙方顏面。
中間人游說陳文敏任命後馬上請辭保雙方顏面
劉進圖稱,經歷半年無理拖延及左派報章大肆攻擊,陳文敏有點「心灰意冷」,不時萌生退意,但親建制校委建議等於叫他串謀造假,「(陳文敏)良心上過不了關,於是一口拒絕了建議」。
一計不成,劉進圖透露,上月底校委會會議早上,梁智鴻在一個私人會所吃早餐,「好些身兼全國政協委員或立法會建制派議員的校委輪流出現,與梁智鴻討論箍票形勢,中聯辦和特區政府高層據說都有人參與箍票」,當梁智鴻確定得到大多數會出席會議的校委支持後,即在開會前通知校長馬斐森,因應部分校委要求,須押後副校長任命,直至接替錢大康當首席副校長的人選誕生。
劉進圖稱,馬斐森於校委會會議上大力反對押後討論,惟校委會親建制校委以12票贊成、6票反對,推翻了馬斐森意見,「變相把這位洋校長架空了」。他表示,港大校長任命不到一個副手,「這在港大的百年歷史上可算一則奇聞」。
劉進圖又說,有校委事後說投票贊成押後「是沒辦法中的辦法」,因為若即時表決,任命被否決機會極大,「現在任命建議至少還未死亡,等下去仍有一線機會」;亦有校委指,親建制校委要求等候新首席副校長到任是「釜底抽薪」之計,只要新首席副校長在校委會施壓下同意兼理人事副校長職務,校委會便可取消人事副校長一職,不用討論物色委員會建議,也不用擔心否決建議遭司法覆核。
劉進圖最後稱,有大學校長於私人飯局感慨,「連港大校長也被架空了,香港的學術自主還有什麼保障?」
校委稱不知「箍票早餐會」
《明報》向多名校委查詢曾否出席「箍票早餐會」。李國章透過秘書回應,「你哋自己問番主席(梁智鴻)」;經民聯石禮謙昨在電話稱正身處羅馬,隨即掛線。特首委任的紀文鳳、校董會推選的文灼非、教員代表張祺忠及盧寵茂、學生會長馮敬恩均表示對早餐會不知情。
梁智鴻則回應稱,自物色委員會展開物色工作以來,從來沒有透過第三者向陳文敏討論有關副校長(學術人力資源)任命一事,對此無中生有之指控,極度遺憾。
梁智鴻又說,不時與校委交換意見,惟每次與校委討論與校委會有關內容,必不會有非校委會成員參與,對劉進圖指有其他人參與箍票一事,他並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