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5浸大12    

浸大文學院副院長再籲取消普通話畢業要求 「日後有很多渠道還可以學好」
明報即時新聞 2018年5月14日
https://news.mingpao.com/ins/instantnews/web_tc/article/20180514/s00001/1526302091141

浸會大學學生年初因不滿學校的普通話豁免試評分機制,指欠透明及不能重考等問題,到語文中心抗議,引起廣泛關注。浸大文學院副院長羅秉祥周一(14日)在facebook撰文,再次呼籲校方取消普通話畢業要求。羅指浸大以「有利就業」作為訂立有關要求的主要理據,與大學理念有衝突,而且學生畢業後仍有很多渠道可學好普通話,「上大學,是要學習大學殿堂才能提供的知識」。

羅秉祥在文章開首表明,自己講普通話已超過40年,「從不抗拒普通話」,甚至連自己兩個孩子出世紙和身分證的英文名字,都使用普通話拼音,而不是廣東話。他又指浸大內有「強硬派人士」,認為年初學生「衝擊」語文中心,校方若讓步,學生將以同一手法爭取其他訴求。但羅認為該次事件後,學生「一直都坐下來與校方討論,作理性溝通」,若大學只因學生曾使用不當手法,就否定學生的合理訴求,「反映的只是一個威權統治的心態」。

羅秉祥表示,浸大一直以「有利就業」作訂立普通話畢業要求的主要理據,但這理據與走博雅教育路線的浸大理念有衝突。羅認為大學並非職業訓練所,博雅教育「可以包含培育一些畢業後實用的技能,但不應硬性規定為畢業要求」;要求學生必修普通話,是「挪用學術的學分,去教導與學術無關的實用口語」,學生畢業後仍有很多渠道可學好普通話,而「上大學,是要學習大學殿堂才能提供的知識」。

羅秉祥又指,學好普通話,在大部分情形下不能有利畢業生就業。他特別引述一名「港漂」(從內地來港留學及工作的人)表示,不少香港跨國商業及金融機構,大部分高級職位只留給在香港畢業的內地生,因為要在內地談生意,除語言外「更重要的是大家來自同一個社會文化」,故香港本地畢業生「普通話再好,也沒有競爭力」。羅並認為浸大因僱主不滿該校畢業生普通話水平,才引入相關畢業要求,但浸大一直無提供數據,證明增加有關要求後畢業生的普通話水平就有改善。

對於有人認為學好普通話是「愛國的表現」,羅秉祥直指這種看法「極度膚淺」,稱港澳均有不少「愛國愛港」或「愛國愛澳」的高官,「其普通話水平之低,不堪入耳,但無損他們的『愛國』及仕途」,顯示學好普通話的「政治理由」不成立。

羅秉祥表示,他同意香港大學生應學好普通話,但不是因為方便找工作或北上發展等「市儈的想法」,而是因為這種「有10億人口講的口語」,可方便港人與「比鄰而居」的人聊天,了解他們對國家社會的想法,同時亦可「跟他們解釋香港的可愛」,促進兩地思想文化交流,出於人文社會關懷而學好另一種口語,「這才是大學應有的理念之一」。

在文章末段,羅秉祥指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稱若普通話真的如此重要,浸大校長、副校長以至所有行政主管及教授,都應「以身作則」在一年內考獲國家語委普通話水平測試三級甲等或以上成績,「否則工資不能增加,不能續約,不能升級」,新聘人員入職前亦必須通過普通話考試,「否則不管多優秀傑出,都不予聘用」,「你們願意嗎?」

羅明言浸大取消普通話畢業要求是最好選擇,退而求其次亦應先取消必修的3個普通話學分,然後設立「不太艱難刁鑽」的實用普通話測試,「普通話水平與澳門特首崔世安同樣程度的,才要接受一個沒有學分的『再教育』」。

浸大發言人表示,大學尊重校內社群言論自由,歡迎和聆聽不同意見。而大學教務議會已在2月一個會議上,通過成立兩個工作小組,分別檢討對畢業生溝通能力的期望,以及記錄畢業生普通話水平的途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羅秉祥特別引述一名「港漂」(從內地來港留學及工作的人)表示,不少香港跨國商業及金融機構,大部分高級職位只留給在香港畢業的內地生,因為要在內地談生意,除語言外「更重要的是大家來自同一個社會文化」,故香港本地畢業生「普通話再好,也沒有競爭力」" -------

如果衹憑"一名"港漂的說話, 就認定 " 不少香港跨國商業及金融機構, 大部分高級職位只留給在香港畢業的內地生, 香港本地畢業生普通話再好也沒有競爭力 " 的話, 那還用的著花大錢去委託相關調研公司去調查研究本地畢業生的出路問題嗎? 訪問幾個港漂就可以了,

如果說內地駐港的"中資公司及金融機構", 大部分高級職位只留給在香港畢業的內地生(或內地關係戶), 這還說的過去, 但香港的"跨國"商業及金融機構, 大部分高級職位 " 只留給在香港畢業的內地生 ", 就有點兒言過其實,

無疑, 全世界都向北看, 但跨國商業及金融機構是世界性的, 在中國市場聘用在香港畢業的內地生有助發展內地業務這是事實, 但衹是就駐中國市場分公司的地區性業務而言, 在香港, 這等垮國機構要面對的是整個世界的商業網絡, 內地的社會文化對於融入世界的商業網絡運作方式, 仍有一段距離, 中興之所以受美國制裁, 就是分公司受內地的社會文化所影響, 無視當地的法律法規(包庇自己的違法違規僱員), 就被人家揪著小辮子, 導致整個集團陷入危機,

所以跨國商業及金融機構, 無論是駐港或駐內地區域分公司, 在業務與研發範疇重用港漂無可厚非, 但在行政管理方面, 信任的還是香港人, 無他, 衹因兩地社會文化差異, 跨國商業及金融機構除了業務範疇外, 注重的是機構文化, 與內地的社會文化暫時還有一段距離,

------- " 羅秉祥認為大學並非職業訓練所,博雅教育「可以包含培育一些畢業後實用的技能,但不應硬性規定為畢業要求」;要求學生必修普通話,是「挪用學術的學分,去教導與學術無關的實用口語」,學生畢業後仍有很多渠道可學好普通話,而「上大學,是要學習大學殿堂才能提供的知識」",

他同意香港大學生應學好普通話,但不是因為方便找工作或北上發展等「市儈的想法」,而是因為這種「有10億人口講的口語」,可方便港人與「比鄰而居」的人聊天,了解他們對國家社會的想法,同時亦可「跟他們解釋香港的可愛」,促進兩地思想文化交流,出於人文社會關懷而學好另一種口語,「這才是大學應有的理念之一」。"-------

普通話與中文是國家法定語文, 這就如上世紀的世界語文是英語一樣, 無論是商業與學術研究範疇, 要與世界接軌就要學好英語, 但到了本世紀, 中國的發展迅速, 消費力強勁, 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國市場, 不少外國學術機構都增辦普通話(以及中國文學)課程, 令學生能更快融入世界潮流, 這對學生將來無論在商業及學術研究方面, 與相關範疇人士溝通了解中國數千年歷史以及了解龐大人口活動衍生出來的資料數據都有極大幫助,

羅秉祥卻將普通話貶為"10億人口講的口語"(中國現時有13億人口), "方便港人與「比鄰而居」的人聊天, 了解他們對國家社會的想法", " 出於人文社會關懷而學好另一種口語, 「這才是大學應有的理念之一", 完全否定了普通話是屬國家法定語言的地位,

如果羅秉祥的說法成立, 那他在1990年任教浸大時, 就應反對大學把普通話語作為大學入學及畢業的要求, 因為普通話衹不過是 " 方便港人與「比鄰而居」的人聊天, 了解他們對國家社會的想法 ", " 出於人文社會關懷而學好另一種口語 "而已, 為何羅秉祥在浸大教學28年, 到今時今日, 有學生衝擊浸大語文中心, 反對浸大規定學生必須普通話考核及格才能畢業的規定, 羅秉祥才跳出來力撐學生, 更多次撰文批評反對校方的相關規定,

至於羅秉祥撰文的結語提出 ' 若普通話真的如此重要,浸大校長、副校長以至所有行政主管及教授,都應「以身作則」在一年內考獲國家語委普通話水平測試三級甲等或以上成績,「否則工資不能增加,不能續約,不能升級」,新聘人員入職前亦必須通過普通話考試,「否則不管多優秀傑出,都不予聘用」,「你們願意嗎?」"

這顯然是極端及欠缺理性的言論, 羅秉祥把大學對學生的畢業要求, 綁上大學對學術及行政管理人員的要求, 這根本是兩個不同的範疇, 羅秉祥卻硬生生的綁在一起以支持他的論據, 

世界各國及地區的大學聘請學術及行政管理人員, 衹著重學術成就, 行政管理資歷, 對於應徵者所用語文, 猶其校長, 衹要能用英語與職員及學生溝通便成, 當然, 應徵者的個人道德操守亦是重點考慮之一, 並無學術及行政管理人員必須熟悉當地語文的要求, 羅秉祥這不是" 打橫嚟講 " 嗎? 如果羅秉祥應徵阿拉伯語系大學的大學院長, 是否就要惡補阿拉伯語呢?

羅秉祥以歪理力撐鬧事學生的言論, 令筆者憶起另一個" 同級" 的學者 - 陳文敏, 大家都是大學院長級人士, 大家都是在學生鬧事而被校方譴責甚或處分時, 跳出來以歪力撐學生, 至於他倆的論據是否成立, 則社會自有公論, 不是挾著院長頭銜學者身份, 就可用歪理扭曲事實蒙騙誤導市民, 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大學管理層亦不是吃素的, 歪理說一千遍一萬遍仍然是歪理, 衹有說的人認為是真理(眾人皆醉我獨醒? 抑或是眾人皆醒我獨醉?).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通人語 的頭像
普通人語

普通人語 - 肥貓有話說

普通人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