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馬拉松 - 幾時再有另一個龍劍笙?[ 屈穎妍 ]
頭條日報專欄 2019年1月8日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98/20190108/731089/
有時候覺得,我們這代人真幸運,因為我們是生在一個充滿大師的年代。
二十六年前,粵劇名伶龍劍笙在沙田大會堂演畢《蝶影紅梨記》後,宣佈暫別舞台,移居溫哥華。二十六年後,龍劍笙率領一眾年輕後輩再踏上香港演藝學院舞台,重演《蝶影紅梨記》,大師之風采,絲毫不減。
大師七十四歲了,台上台下的龍劍笙都找不到歲月痕跡,踩着幾寸高的都馬靴,進、退、轉、跌、跪……跳脫靈活如一個廿來歲年輕人。大師的唱功是沒得挑剔的了,許多人說她愈來愈像任劍輝,在我眼中,龍劍笙不像誰,因為任劍輝對我來說太遙遠,在我成長的年代,台上就只得一個龍劍笙。
今日香港人愈來愈喜歡懷舊,新一代愈來愈愛守護本土,然而,最代表香港本土的藝術粵劇,卻一直備受冷待。
一九三七年因日軍侵華被迫輟學南下香港的唐滌生,成為香港梨園最出色的劇作家,和他並肩作戰的任劍輝白雪仙,更寫下粵劇界最輝煌的歷史。然後是任白悉心栽培出來的「雛鳳」龍劍笙與梅雪詩,即使在英國人統治的殖民地,一樣能把中國粵劇發放異采。反而到回歸之後,屬於中國的土地上,粵劇只成為新光戲院、高山劇場的長者娛樂,政府一直沒有大規模推動、發揚、傳承,只有民間一些有心人努力為粵劇留住血脈。
高喊守護本土的人,從來沒守護過粵劇。當我們去倫敦必去皇后戲院朝聖般看一場歌劇,香港從來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讓本地人及外來遊客好好體會這種地道藝術。可能大家會說,有了西九戲曲中心,不就有了粵劇的落腳點嗎?七萬多元一晚的場租,一千個座位的一場大戲,你以為票價要收多少才可回本?這世上只有一個龍劍笙,不是人人都可以場場賣個滿堂紅,小戲班小生小花旦只能望着戲曲中心的高門興歎,香港還能再培養出另一個龍劍笙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穎妍批評回歸後政府一直沒有大規模推動、發揚、傳承粵劇, 筆者疑惑, 怎樣才算是大規模? 粵劇衹是戲劇藝術中的一種, 在操廣府話方言的地區中流傳, 而戲劇藝術最大的推動力是觀眾, 有觀眾的支持, 戲劇藝術才能發揚光大,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粵劇在任白的仙鳳鳴劇團帶領下登上高峰, 一齣帝女花風靡了整個香江, 更幅射到東南亞有華人的地方, 為戰後的粵劇帶來新的生命, 每逢農曆新年都有賀年粵劇上演, 報張更把全劇曲詞印上以娛觀眾,
但及後有了電視的出現, 市民對戲劇娛樂除了粵劇外有了多一個選擇, 而由於任姐仙逝, 仙姐退休, 而雛鳳尚未羽翼豐滿, 令當時的粵劇浪潮減退,
經過時日的洗練, 雛鳳在仙姐的嚴格訓練後才嶄露頭角, 承傳了任白衣缽, 為粵劇展開新的一頁, 令任白的捧場客紛紛回歸, 形成另一高潮,
但由於地皮有價, 可以上演粵劇的戲院一一拆卸改建, 上演粵劇的戲院所餘無幾, 能上演粵劇的戲院(如新光戲院)又難於度期, 衹有在政府轄下的劇場或社區會堂甚或倚靠搭棚神功戲才有機會演出,
及後有了改建後專為戲劇演出的油麻地戲院, 粵劇才有了方塊之地延續承傳, 這點不能不說是特區政府的功勞,
在粵劇界及有心人的推動下, 西九文化區卒之有了專為上演戲曲的劇院, 戲曲當然包含粵劇在內, 但亦包含粵劇以外的中外表演藝術, 在場地需求僧多粥少的情況下, 對推動粵劇而言, 可能西九文化區的劇院比不上油麻地戲院的專注粵劇演出, 這要看看管理當局對戲曲中心演出劇種及劇目的取態了,
至於說到龍劍笙 " 大師之風采, 絲毫不減 ", 筆者則有所保留, 龍劍笙無疑是雛鳳中出色的一員, 但始終比不上任姐, 欠缺的是角色內涵, 以帝女花為例, 任姐把周世顯演得入木三分, 把周世顯的率直痴情表露無遺, 但龍劍笙雖有任姐的影子, 但演來 " 太活太利 " , 表達不出周世顯純真的一面, 如果能收歛一下更好,
筆者回看由吳宇森導演的電影帝女花, 與雛鳳舞台劇作比較, 無疑龍劍笙在電影中更能演活周世顯的角色 ( 可能當時有仙姐在旁指導吧 ),
要演活一個角色殊不容易, 要演來入戲而不過火則更難, 粵劇老倌其中的表表者莫如梁醒波波叔, 波叔雖有 " 爆肚 " 的習慣, 但他如認真的演來, 卻是把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 在紫釵記中波叔一人分飾兩角, 把老儒生與黃衫客兩個對比鮮明的角色演來揮灑自如, 但絕不過火, 演技可說登峰造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