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病人家屬最好的藥 [ 屈穎妍 ]
hkgpao 專欄 2021年10月16日
颱風日,忽然接到比雷殛更觸動的消息,我敬重的傳媒前輩、《亞洲週刊》副總編輯江迅老師猝然離世了。
趕到醫院看到的只是再沒反應的軀體,旁邊的護士跟家人說:「什麼原因,死因庭上法官會有定案,那是法庭的事,我們不能代法庭說話……」
江太太的手腳身軀一直在抖,是悲愴,也是憤怒。
「我要見院長!」家人說。
「院長不是隨便讓你見的,他不在這裏,況且今天颳颱風……」
四天前江老師因發燒及抽搐進了仁濟醫院急症室,住了一夜,翌日醫生說無大礙,可以出院。回到家,晚上再發作,嚴重抽搐加全身疼痛,家人召白車再送院,之後兩天,病人一直在病床慘叫。
新冠疫情下,公營醫院不能探病,家人只能跟江老師用手機聯絡,他告訴太太,痛了叫了十幾廿個小時,一直沒人理他,漸漸已不能打字回訊息,只能錄音,太太收到的錄音,盡是痛不欲生的慘叫。
家人心急如焚,跑到病房外守候,卻求助無援,見不到醫生,護士也滿臉厭煩。後來病人病情急轉直下,被送到深切治療部沒幾個鐘,就離世了。
這種故事,已不是第一次聽聞,幾年前未有新冠疫情,我爸爸跌倒進醫院,住院的幾星期,我們家人連醫生半個影都沒見過。
一直說公營醫院醫生不夠,但不夠到什麼地步?進一回醫院就能體會。爸爸告訴我,他們病房都是斷手斷腳的骨科病人,可能病情起伏機會不大,於是他們一星期才見到醫生一、兩次,都是來去匆匆,想問個問題都沒機會。
江迅老師入院12小時後主診醫生才出現,劇痛超過24小時後離世,院方完全沒半句交代,醫生更無現身,病人進醫院彷彿進了黑洞。
總覺得,公營醫院的醫生都是躲着病人家屬的。我明白,這世界確實有不少不可理喻的人,但醫生可知道,你們現身一下,一句講解、一聲安慰,其實是給病人家屬最好的藥。
江迅是重量級傳媒前輩,每星期的《亞洲週刊》,一半稿子是他扛下的。74歲的老人家,天天背個電腦滿街跑,採訪完找間咖啡店坐下就筆耕。
在嘩眾取寵的世代,他的筆半點不受影響,繼續鋪陳前因後果說故事。他俠義,誰要幫忙,定必兩脇插刀。
他很細心栽培新人,經他調教出來的記者,總能獨當一面,卻又謙遜有禮。因為他掏心待人,故朋友遍天下,包括媒體人、醫生、律師、警察、教師、校長、政客、公關、商人、文人……
有幾個字,我好久沒用過,就是「鞠躬盡瘁」,在江迅老師身上,我看到這詞語的真實演繹。
江老師常跟我開玩笑說:「你寫這麼多文章,怎麼不寫寫我?」誰想到,一寫,就是悼詞。江老師,一路好走。
原載:大公報
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232109/2021/1014/642956.html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cle/1762173/%E5%8D%B3%E6%99%82-%E6%B8%AF%E8%81%9E-%E8%B3%87%E6%B7%B1%E5%AA%92%E9%AB%94%E4%BA%BA%E6%B1%9F%E8%BF%85%E9%9B%A2%E4%B8%96-%E4%BA%AB%E5%B9%B474%E6%AD%B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於亞洲週刊副總編輯江老的離世,是傳媒界的損失,又少了一個誨人不倦,諄諄善誘悉心培植新人的前輩,就如屈穎妍所言,經他調教出來的記者,總能獨當一面,卻又謙遜有禮,
這與現時某些大學傳播學系的所謂 " 教授 " , " 培訓 " 出一批又一批立場偏頗,離經叛道的 " 新晉傳媒人 " 不可同日而語,
至於說到江老的逝世,家屬對治療過程存疑可以理解,大疫當前,醫院採防疫措施無可厚非,暫停探病是重要的一環,以防本身已是疾病纏身,抵抗力弱的病者受到外來的感染加重病情,
而屈穎妍所指,前此父親跌倒住院的數星期,家人都見不到醫生的影子這可能是事實,因骨科患者是傷而非病,衹能靜養待骨骼自行痊癒接合,
所以醫生會把病人安置到普通療養病房讓護士監察照顧,巡房次數亦會縮減,除非有特殊情況,例如傷口發生變化,才會知會醫生到場處理,
江老是經急症室入院的,由於仁濟醫院衹屬二線醫院,資源不及市區龍頭醫院,更不及政府近年新建的地區醫院,急症室病床資源緊拙,所以儘可能都不會讓求診者者留院,診斷治療後在觀察床房一晚便讓出院,視情況安排日後覆診,把球抛到普通科或專科門診那裡去了,
江老的情況便是這樣,第一次循急症室入院,病情是發燒及抽搐,這在急症室是常見的病例,可能急症室醫生就採用常規的流程,開藥觀察一晚就了事,
但第二次由於病情急轉直下入院,急症室醫生才知事態嚴重,採取補救措施,上房後病情急轉直下,更要轉送ICU監察,但可能已耽誤了搶救的關鍵時機令致江老失救,
江老的失救,反映出二線醫院資源的不足,猶其是新界地區,令急症室的把關作用大打折扣,許多緊急的檢驗及化驗工作都落後於市區龍頭醫院,
而醫院大樓亦由於歷史悠久,設施跟不上新界人口的激增,令醫療服務承受巨大壓力,將來發展新界北部都會計劃,醫療服務的擴展亦是重要的一環,
說到在新冠疫情下,公營醫院不能探病,這對病患者家人無疑是精神折磨,但基於家人及其他病患者的安全,又衹能無奈接受,
至於江老在最後的時光,長時間疼痛未獲治療減輕痛楚直至逝世,著實令人扼腕,但真實情況如何,相信要待召開死因庭 ( 如有的話 ) 才能得知真相,
但護士在江老家人的質詢下透露了一個訊息,就是院長因刮風而不在 ( 未知是否推搪之說 ), 但病人聯絡主任總會在的吧?似乎江老家屬也見不著,
那醫院又是否因刮風關係,各部門的值勤人手均受到影響,因而耽誤了緊急的檢驗及治理服務 ( 包括急症室醫生,護士,病理化驗,病房的醫生護士,甚至ICU 的人手等等 ), 這點相信如有死因研究,當會是家屬代表律師的重點質詢。
而筆者有朋友在疫情期間曾因急病入急症室,需住院三星期 ( 市區龍頭醫院 ), 期間過程接觸過的醫護人員都能極力履行職責照顧病患者,當然,除了收入病房時家屬可陪同上房外安排一切外,其餘時間都不能探視,這是事實,
但仍有例外,筆者朋友對面床住著一位重病患者,已是彌留時間,在迴光返照的最後時刻,醫護都容許家屬見最後一面 ( 其實病房病者都24小時佩戴口罩以防感染,换氣量亦合乎標準 ), 亦讓至親留下一人陪伴親人走完最後一程,
可見醫護人員並非鐵板一塊,當然,亦要視乎醫院管理層的政策,是否能在防疫抗疫與體諒彌留病者家屬心情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或許各醫院管理層有不同的安排,但這關乎其他病患者安全的問題,家屬亦是無可奈何的事。
後記 :
筆者不明,一些醫護前此指在疫情下人手大為緊拙,影響到醫療服務陷於崩潰邊緣,罷工要求關閉中港關卡防止疫情傳入 ( 海外來法關卡則例外 ), 這不是令疫情下的醫療系統雪上加霜嗎?
但政府修例招募海外港人醫生回流,以舒緩醫療系統壓力,這等醫護卻又多番質疑甚至反對,究竟是什麼道理令人摸不著頭腦?
而在港獨黑暴肆虐期間,不少執法人員受傷送院,受到黄醫護的 " 另眼相看 " 甚至延誤治療,情況令人關注,
雖然現今港獨黑暴已暫時被壓制下去,但醫院中的黄醫護無疑是一顆定時炸彈,有這樣偏激心態的人存在醫療系統中,對執法者及政治人物求醫都有潛在的 " 風險 ",
亦令市民感到擔憂,恐怕會 " 殺錯良民 " 而被黄醫護 " 私了 " , 因而在醫院內 " 自動噤聲,莫談.......! " , 否則連基本法也保護不了你,因為在公共醫療系統求醫,市民根本沒有選擇的自由,根本避無可避,
其實就算是馬虎診斷,延誤醫治等小動作 ( 亦難於證明 ), 都是社會絕對不能接受 ( 猶其他們懂的市民不懂嘛 ) ,這樣的醫護人員應清除出醫療隊伍,以免有更多求醫的病患者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