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李怡)
香港蘋果日報 2014年4月29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429/18704019
在香港,丟一根煙頭都觸犯法例,現在大陸網民呼籲五一來港四處便溺,這種公然挑戰香港法治的預警行動,香港官員沒人說「嚴格執法」,反說出「包容」、「小事衝突常有要冷靜處理」,律政司司長袁國強迴避是否違法,反叫港人對事件以「平常心去處理」。只有高永文說,希望法例「平等」實施,但又說香港公共空間範圍大,執法有一定困難,當局會考慮在口岸加強宣傳及教育。
網上瘋傳澳洲前總理吉拉德的話:這是我們的家、土地,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將讓你享有每一個機會,但是,一旦你要抱怨、發牢騷,質疑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強烈鼓勵你充份利用另一個偉大的澳洲的自由——離開的權利。我們沒有強迫你到這裏來,是你要求來到這裏,那就請入鄉隨俗。
空間大不是不能執法的理由,宣傳教育是空話,官員不把香港當自己的家,當自己家的網民只好出動自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了李怡這篇撰文, 筆者不禁失笑, 活生生的 " 衹許州官放火, 不許百姓點燈 " 例子, 年前 " 一批港人 " 大事宣揚, 推動 " 驅蝗行動 " , 向內地同胞 " 宣戰 ", 現今內地網民就 小童便溺事件在網上呼籲五一來港四處便溺, 彼此彼此而已, 可內地網民行動尚未成事, " 一批港人 " 的驅蝗行動已進行得如火如荼, 揮舞著港英旗幟在鬧市街頭向內地同胞挑釁,
李怡這時卻急不及待的跳出來向政府官員扣帽子打棍子, 指政府官員 " 沒人說嚴格執法, 反說出要包容 ", " 小事衝突常有要冷靜處理 ", " 袁國強迴避是否違法, " 反叫港人對事件以平常心去處理", 指大陸網民呼籲五一來港四處便溺是公然挑戰香港法治的預警行動,
四處便溺無疑是觸犯法例, 無論是何身份都有可能被執法者檢控, 李怡說得對, 在香港丟一根煙頭都觸犯法例, 在鬧市遊人眾多地段, 不時有食環署人員巡邏, 遊人隨地丟棄垃圾分分鐘被檢控, 內地來港旅客大都知所警惕, 不會犯禁, 遑論隨地便溺, 肯定 " 衰硬 ",
內地網民的呼籲, 衹是情感的發洩, 是否真的有人激動到以身試法存疑, 況且這衹是未發生的事, 官員低調回應以免再刺激起中港矛盾可以理解, 李怡竟拿來大做文章, 煽風點火, 唯恐天下不亂, 其心可誅,
不過, 李怡撰文末段亦有可取之處, 他引澳洲前總理吉拉德的話 : " 這是我們的家、土地, 我們的生活方式, 我們將讓你享有每一個機會, 但是, 一旦你要抱怨、發牢騷, 質疑我們的生活方式, 我強烈鼓勵你充份利用另一個偉大的澳洲的自由 - 離開的權利。我們沒有強迫你到這裏來, 是你要求來到這裏, 那就請入鄉隨俗。"
筆者將之略為改動一下 : " 香港是我們的家、土地, 我們的生活方式, 我們將讓你享有每一個機會, 但是, 一旦你要抱怨、發牢騷, 質疑我們的生活方式, 我強烈鼓勵你充份利用另一個偉大的的自由 - 離開的權利。我們沒有強迫你留在這裏, 是你自己要留下來, 那就請尊重香港人和諧共處, 包容外來人士的優良傳統。" 將之贈予那些揮舞著龍獅旗" 驅蝗 " 的人士,
香港是一個多元化多種族的社會, 與外來人一向都和諧共處, 這宗 " 隨地便溺 " 事件衹是茶杯裡的風波, 衹是有人蓄意將之無限放大而已, 當日攜同小孩的父母, 如果能向旁人查詢那裡有洗手間, 就可能避免事件發生, 而旁人見小孩開聲要去洗手間, 能熱心的告知洗手間所在, 亦可能避免事件發生,
但事件發展卻不一樣, 父母沒有查詢那裡有洗手間, 而就地解決, 旁人亦沒有熱心的告知洗手間所在, 反而作出指責並以手機拍攝, 引起衝突要召警處理, 及後更將片段放上互聯網, 將事件擴大, 引起中港網民的對罵, 更加深中港兩地居民的矛盾, 令人遺憾, 可幸這衹是一小撮人的行為, 並不代表大部份港人都認同這等非理性排斥外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