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8蔡子強01  

探究社會基礎就是「美化」騷動? (文:蔡子強)
香港明報  2016年2月18日
http://news.mingpao.com/ins/instantnews/web_tc/article/20160218/s00022/1455759783423

上周六,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在出席港台節目時,批評將騷動歸咎為政府管治問題,是轉移焦點,是美化暴力行為。

本周日,當特首梁振英出席鄉議局新春團拜後,再次回應騷亂事件,說希望社會的輿論,特別是政黨,不要為暴力行為及其背後動機開脫,將暴力行為合理化,更不要為暴亂人士塗脂抹粉。

其實早於上周二,即旺角騷亂翌日,當梁振英被記者問及,事件是否與市民對政府及他不信任有關時,他已答說,不應為暴亂行為作任何一些姑息性評論。

六七暴動曾有10名警察被殺

聽了這些言論,令我想起,朋友張家偉所著的《香港六七暴動內情》一書裏的其中一節,那是第14章第一節:〈左派社團負責人如何為六七暴動辯解〉。當中記錄了,對六七這場讓10名警察殉職(當中有6名被暴徒槍殺,兩名被暴徒刺斃,兩名在炸彈爆炸中喪生,此外,還有1名英軍和1名消防員殉職)的暴動,愛國陣營內幾名被視為「德高望重」的人物,事發多年後的辯解:

(我這裏引述的是這本書2000年的初版)

他們當日如此說:

●六七暴動期間擔任鬥委會主任和工聯會理事長,已故的楊光,在1996年1月接受TVB《星期二檔案》訪問,首次公開談論六七暴動時說:「不同意那是暴動」,「那時是反英抗暴,是反對港英當局使用暴力」;

●曾任鬥委會成員、工聯會會長的李澤添,在1997年7月7日《亞洲週刊》的專訪中提到,「不能抽離歷史看這次運動」,「反英抗暴是港英政府長期施行高壓手段,工人全無保障,導致民眾不滿情緒不斷累積的結果」;

●工聯會如今的榮譽會長鄭耀棠,曾在1995年參選勞工界功能組別選舉的宣傳單張中,提到對六七暴動的看法:「回顧60年代的香港,工人被資方無理剝削,民生被政府漠視;不公平、不公義之事隨處可見。各種社會矛盾的累積導致六七年的連串抗爭。無疑其間出現了不少過激的行為,不過我們不可否定的是,經過這次運動,香港政府改變了殖民地統治政策……」

●工聯會如今的立法會議員陳婉嫻,曾在1995年立法會選舉論壇,遭對手質問六七暴動責任誰屬、工聯會和左派是否應該向公眾道歉時,回應說,任何社會運動都要有社會基礎,人們對社會現象不滿,才能挑起運動;

他們也講「管治失誤」和「社會基礎」論

所以,就算愛國陣營,也以「政府管治失誤」和「社會基礎」,來為當年的六七暴動辯解過。其實,這本來也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和「唯物主義者」應有的態度。

不知道他們,又會否以「轉移焦點」、「美化暴力」、「姑息暴亂」、「塗脂抹粉」來批評楊光、李澤添、鄭耀棠、陳婉嫻等人呢?

啊!差點忘記告訴大家,李澤添、楊光、鄭耀棠,都曾在九七後,先後獲特區政府頒發最高榮譽的大紫荊勳章,是特區政府眼中真正「德高望重」之輩,又豈會是「轉移焦點」、「美化暴力」、「姑息暴亂」、「塗脂抹粉」之徒。

當年港英治下反會為暴動探究社會基礎

其實,港英殖民地政府,在六六騷動之後,曾作了獨立調查,之後發表了《1966年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報告書》。報告中,除了直接觸發騷動的近因之外,報告更探討騷動的援引原因,如政治、經濟、社會因素。報告第452段指出:「可是我們相信,設法確認社會不安的原因,亦即是造成和可能繼續造成反社會或背叛行為溫牀的社會不安原因,遠較詳查導致1966年4月的騷動的某一特別事件或某等事件,更為重要。」結果,報告除了在政治上,建議殖民地政府改善下情上達、上情下通的途徑之外,更探討了就業、工資、工作環境、住屋、教育,以及尤其是,年輕人問題。

張家偉在其有關六七暴動的另一本專著Hong Kong's Watershed: The 1967 Riots中,亦提到,在六七暴動之後,港英殖民地政府在1969年4月亦曾出了一份內部文件The Government of Hong Kong: Basic Policies and Methods,當中亦提出政府需要進行改革,更重點提到住屋、市區重建、對低下層提供公共援助、反貪等範疇。

結果,1970年代,港督麥理浩相應作出了很多社會改革,來平息民憤,社會矛盾因而得以紓解,香港亦漸漸歸於穩定。

昔日殖民者比今天特區政府胸襟還要廣闊

半個世紀之前,在港英治下,殖民者還可以有胸襟,來為騷動作獨立調查,還有胸襟,讓調查作出騷動有其社會溫牀的結論;但半個世紀之後,特區政府卻以警方進行刑事調查為由,一口拒絕作獨立調查。難道當年警方就沒有進行刑事調查嗎?

香港的管治是進步還是退步了?讀者不難心中有數。

所以,我的立場很清楚,「以暴易暴」、「以武制暴」,固然是緣木求魚(見上周本欄的分析,這裏不贅),固然不能肯定;但一味只識譴責,卻對觸發衝突的社會基礎和政府施政失誤,視若無睹,甚至企圖含混過關,同樣是絕對要不得。

永遠只能是「一邊啱晒,一邊錯晒」嗎?

你或許會不屑,甚至責罵我的評論是「各打五十大板」,但在今天兩極化、水火不容的香港,正是那種「for us, or against us」、非黑則白、只能是「一邊啱晒,一邊錯晒」、不容中間的討論方式,才是社會撕裂的一大根源。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就在這個關乎到「一念之仁,一念之差」的重要時刻,我向讀者誠意推薦,買又好,借又好,都要找張家偉所著有關六七暴動的專書來看看)

作者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筆者很久沒有評論蔡子強的撰文了, 是因為他的文章不值得筆者花時間去閱讀, 去評論, 他年前把梁振英女兒精神上困擾的反叛行為綁上梁振英, 還假惺惺的說 " 有關梁齊昕個人、成長、與家人關係的種種, 我不打算拿出來談, 我尊重這是她的家事, 不宜拿出來點評, 我相信這也是提供她一個安靜環境以解決問題的方法 " 。" 但有關梁振英策劃政治公關show那部分, 對不起, 我認為這與公眾利益有關, 我不能默不作聲。",  " 大條道理 " 的拿梁齊昕來打梁振英, 更以 " 虎毒不吃兒 " 比諸梁振英, 蔡子強的刀筆可真夠 " 毒 ",

今次蔡子強沒有把梁振英個人 " 擺上枱 ", 卻以 " 特區政府 " 來取代對梁振英的 " 關注 ", 其實是殊途同歸, 焦點仍是梁振英, 蔡子強以記者問 " 事件是否與市民對政府及他不信任有關 " 作為開局, 梁振英一如既往的回應的不大得體, 指 " 不應為暴亂行為作任何一些姑息性評論 ", 其實應回答記者指出 " 就算市民對政府及他不信任, 以擾亂社會秩序, 襲擊執法者的暴力行為表達不滿, 是政府及社會絕對不能接受的 " , 更應反問記者 " 是否認為暴徒以暴力方式表達不滿是可以接受的行為? "

在旺角暴亂引起社會輿論及市民一致譴責之餘, 暴徒的 " 支持者 " 不得不意圖轉移市民視線, 不敢再糾纏在 " 對政府不滿 ", " 官迫民反 " 等為暴徒開脫的 " 弱智辯解上 " , 民主日月兩報在旺角暴亂的 " 報導 " 上全面降溫, 取而代之的, 是 " 要求政府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事件, 更拉扯出六七年暴動來比對意圖轉移市民視線, 一眾 " 支持者 " 統一口徑, 以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為經, 六七年暴動為緯織出一張這張政治大網,

蔡子強這篇撰文無疑是為這響應政治大網而寫的, 他引張家偉所著的 " 香港六七暴動內情 " 一書所指,  " 六七年暴動讓10名警察殉職(當中有6名被暴徒槍殺, 兩名被暴徒刺斃, 兩名在炸彈爆炸中喪生, 此外, 還有1名英軍和1名消防員殉職 ", 這是否事件的全部呢?

以筆者記憶所及, 10名殉職警察當中有6名被暴徒槍殺, 這鎗殺警察的並非是港人而是越界而來的內地民兵, 這又是否純屬不滿港英殖民地政府的暴動而不涉政治事件呢? 6名警察被 " 暴徒 " 槍殺, 在港英時代對鎗械管制極嚴, " 暴徒 " 何來會有鎗? 著書的張家偉沒有 " 深究 ", 難道蔡子強就照單全收, 不去 "小心求證 " , 就認定當年 " 九龍騷動調查報告書 " 所指暴動是屬市民對政府施政不滿, 因而引起社會不滿是引致暴動的原因.

那在暴動期間內地民兵攜帶鎗械越過邊界攻佔邊區警署, 導致多名警察殉職這又作何解釋? 蔡子強為何隻字不提, 衹聚焦於報告書所指 " 暴動是屬市民對政府施政不滿所造成 ", 蔡子強更以不少筆墨翻左派人士的舊帳(這點與民主媒體及某些學者政客的論調步伐一致), 這與旺角暴亂有關嗎?

根本上六七年暴動與旺角暴亂性質完全不一樣, 六七年暴動不能抹殺有政治勢力的介入, 而暴徒的行為衹為政治信念, 而暴徒所針對的是 " 黃皮狗 " , " 白皮豬 " 這等被認為是為港英當局壓迫市民的人, 所以當年暴徒放置的 " 菠蘿 " 都貼上 " 同胞勿近 " 字條, 以免誤傷 " 同胞 ",

但今時今日香港已回歸祖國, 為市民服務的特區政府的公務員, 就算警察都是在嚴格依照法律的授權下進行執法, 與英殖民地時代政治部的凌駕法律之上不可同日而語, 自回歸後似乎從未聽聞有執法者以政治理由, 未經法庭審訊剝奪市民的權理與褫奪市民的居留權(當年政治部可毋須理由將不受歡迎人物拘留與遞解出境), 這又怎能將旺角暴亂與六七年暴動的社會環境相比?

蔡子強指 " 昔日殖民者比今天特區政府胸襟還要廣闊 ", " 可以有胸襟為騷動作獨立調查 ", 但筆者疑惑, 在網上搜遍資料都沒有有關政府成立 " 獨立調查委員會 " 的資料, 衹有港英政府事後作內部檢討的消息, 反而百里渠報告書卻有大量資料,

百里渠爵士是於1973年獲時任港督麥理浩爵士任命, 就涉貪外籍總警司葛柏成功潛逃返回英國的事件, 以及就香港的貪污問題和相關的防貪法例展開獨立調查, 百里渠隨後於同年7月和10月先後發表的兩份《百里渠爵士調查委員會報告書》, 對廉政公署成立起著關鍵作用,

這就令人疑惑, 如果六七年暴動後有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平息民憤)的話, 為什麼七三年還要委任百里渠爵士就香港的貪污問題和相關的防貪法例展開獨立調查? 是當時成立的獨立調查委員會沒有深入了解暴動成因? 抑或是根本沒有這麼一個調查委員會? 希望網友有以教我,

蔡子強指他的立場很清楚, " 以暴易暴 "、" 以武制暴 ", 固然是 " 緣木求魚 " (怎地不是譴責? 而是 " 不可為而為之 ", 有 " 認同與支持 " 的意味), 更指 " 一味只識譴責, 卻對觸發衝突的社會基礎和政府施政失誤, 視若無睹, 甚至企圖含混過關, 同樣是絕對要不得 " , 原來在旺角暴亂中, 暴徒失卻人性攻擊警察的行為都衹是 " 要不得 " 而已, 比諸政府 " 企圖含混過關 " 還............!

不過蔡子強又 " 講 D 唔講 D, 文末叫人" 要找張家偉所著有關六七暴動的專書來看看 ", 但撰文所引的是 " 2000年的初版 ", 究竟張家偉在再版時, 查證了什麼事實,  修改了些什麼資料而不被蔡子強 " 採納 " , 而要引用張家偉所著有關六七暴動的2000年初版? 照理作者應是認為有須要才會在再版修正, 為什麼蔡子強偏要引用張家偉未經參正的版本? 著實令人疑惑.

不過, 每有大事發生, 經過多年後往往會有涉事的訊息浮出水面, 如在當年撰文甚或著書的話, 往往會發覺書中所述甚或評論會與事實有所偏差, 負責任的作者都會在再版時加以修正, 不想誤導讀者, 但蔡子強偏引用張家偉所著有關六七暴動的舊版來立論, 引用的段落是否有經張家偉修訂成疑, 如果張家偉修訂確實曾經修訂, 而蔡子強又棄修訂版不用而用舊版, 把作者前此錯誤訊息再傳播開去, 有陷張家偉於不義之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蔡子強03  

延伸閱讀 :

如果是你的子女(政客版)/文﹕蔡子強
香港明報  2014年7月3日
http://news.mingpao.com/20140703/msa1.htm

【明報專訊】特首梁振英之女梁齊昕的臉書,上周三(6月25日)一度出現一些疑似割腕的自殘照,雖然照片當天中午即被刪除,但已引發外界對她精神狀的憂慮。照片引發城中熱議,有媒體向特首辦查詢,並進一步查詢赴英參加另一女兒梁頌昕畢業典禮的梁振英,是否順道處理梁齊昕的問題,但特首辦不作評論。

但不作評論並不代表不作反應,當天稍晚,首先是香港網絡媒體刊出一張梁齊昕與父母在公園中齊齊坐,看似樂也融融的合照,照片中梁振英拿當日報紙,似乎是要證明照片非舊照,且梁齊昕與母親更交換一隻鞋穿,似乎是要暗示兩人關係融洽。到了翌日,有更多與政府關係友好的報章,亦刊出同一批照片。

這讓心水清者不禁懷疑,這批照片是否政府有計劃的發布?是否一種精心策劃的危機處理和政治化妝術?

被女兒狠狠踢爆的一場政治公關show

但本來一套精心策劃的政治化妝術,卻旋即遭到無情的踢爆,而且揭穿者更是當事人——梁振英之女梁齊昕。

上周五深夜,《信報》網站報道,梁齊昕向該報證實,日前確實割腕,更驚爆事後與父母在英國海德公園的合照,是父親建議的蹩腳「公關伎倆」﹗訪問中更流露,她對家人頗有意見。

後來《信報》網站進一步公開了記者與梁齊昕原原本本的對話。

這個訪問出街後讓大家嘩然,尤其是梁振英不惜以精神狀讓人憂慮的女兒,來為自己作政治公關show,更讓人感到不齒!

提供女兒「空間」 「安靜環境」只屬語言偽術

上周六,梁振英在出席一個公眾場合時主動作出回應,稱每一個做父母的,都非常關心自己的子女,形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子女在成長期間,如果沒有什麼問題固然好,有些什麼事情的話,做父母的,一定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幫和保護自己的子女。齊昕在這個時候是最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做公眾人物的子女是不容易的,所以,希望大家在關心齊昕的同時,能夠給多一些空間,給一個安靜的環境予她,以及我家中其他的家人。」

如果大家心水清,不難發現這段說話,其實一如以往,只不過是梁振英一貫的「語言偽術」而已。

看了這段回應後,我不禁想問,究竟是哪一個人不給梁的女兒「空間」,不給她一個「安靜的環境」?

根據《信報》網站所公開的對話紀錄,梁齊昕說:「我是被操控下到海德公園,玩父親建議的『開心家庭』蹩腳『公關伎倆』。」(I was manipulated to go to Hyde Park and play happy family as a lame PR stunt by my father.)

原來這就是梁口中所謂「保護自己子女」的方法

當被記者問到,去海德公園、母女交換鞋來穿、父親拿報紙,是否乃母親的主意時,梁齊昕說:「不,那是我父親。」(No, that was my father.)

原來,這就是梁口中所謂提供女兒「空間」,提供女兒「安靜的環境」,所謂「做父母的盡最大努力去幫和保護自己的子女」的方法。

有人會說,這是梁振英的家事,外人有否需要說三道四呢?

由策劃放風那刻開始,這已經不是「家事」

姑勿論一地之最高政治領袖有否純粹的「家事」,打從梁振英策劃這場政治公關show,把相片發放給友好媒體,再由身邊的spin doctor向媒體放風,這些時刻開始,那已經不是家事,而是一場刻意誘導媒體和公眾的政治欺瞞,不能因為遭女兒踢爆,便回歸以家事作為擋箭牌。

訪問中有關梁齊昕個人、成長、與家人關係的種種,我不打算拿出來談,我尊重這是她的家事,不宜拿出來點評,我相信這也是提供她一個安靜環境以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有關梁振英策劃政治公關show那部分,對不起,我認為這與公眾利益有關,我不能默不作聲。

這讓大家認識梁振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因為,這有助讓大家認識清楚梁振英,我們的特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一個連自己女兒也不放過,在她的困難時期也要拿她出來作政治公關show的人,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看到,當有政治需要時,梁振英會在政治和親情兩者之間作出何種取捨,可以讓大家思考,當要在政治和良心兩者之間取捨時,這樣的一個人,又會有何抉擇。

看到,當梁振英就連與自己家人笑意盈盈共享天倫,原來也只不過是一場虛假的政治公關show時,下一次當他一臉誠懇的向你說話,甚至說「開誠布公」時,究竟這有幾多分真誠,大家也可以心裏有數。

都說「虎毒不食兒」,那麼一個政客呢?一個特首呢?

些最愛寫書暢論「怪獸家長」的作家,又會如何形容這樣的一位家長呢?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筆者當日之評論 :

一個文人學者, 一個自詡是 " 意見領袖 " ( 註 : 是蔡子強在 24/4/2014 明報一篇 " 多一點寬容,少一點理直氣壯 " 撰文中自行黃袍加身的 ) 的蔡子強, 竟然把梁振英女兒割脈事件炒完又炒, 司馬昭之心心盡皆知,

事件本來已在社會及傳媒版面淡出, 近日的焦點都放在在7.1遊行上, 蔡子強今天竟然拿出來翻炒, 意圖再牽起高潮, 還 " 蠻有良心 " 的說 : " 有關梁齊昕個人、成長、與家人關係的種種, 我不打算拿出來談, 我尊重這是她的家事, 不宜拿出來點評, 我相信這也是提供她一個安靜環境以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有關梁振英策劃政治公關show那部分, 對不起, 我認為這與公眾利益有關, 我不能默不作聲。"

就事件談梁振英就不能不牽扯到梁齊昕, 這是必然的事, 因為蔡子強行文重點是以梁齊昕打梁振英, 如不捧梁齊昕出來, 打梁振英這棒子便著不到力,

自梁齊昕的臉書出現疑似割腕的自殘照後, 梁振英隨後赴英參加另一女兒梁頌昕畢業, 更分放家人在公園的合照後, 蔡子強執著此點, 並引用信報記者的專訪, 指梁振英家人在公園的合照, 是 " 被女兒狠狠踢爆的一場政治公關show " , 是 " 精心策劃的危機處理和政治化妝術 ",

" 這讓心水清者不禁懷疑,這批照片是否政府有計劃的發布?是否一種精心策劃的危機處理和政治化妝術? " , "對梁振英接受傳媒記者訪問時, " 希望大家在關心齊昕的同時, 能夠給多一些空間, 給一個安靜的環境予她, 以及我家中其他的家人 ", 批評是梁振英一貫的「語言偽術」,

梁齊昕割脈並將照片放上社交網絡, 顯示她精神飽受困擾, 才將事件公開放上網絡, 個人精神狀況顯然出了問題, 其實這樣做無論對自己甚至對家人, 都會造成傷害, 是什麼原因造成梁齊昕割脈, 傳說紛紜, 除了傳聞中的網絡欺凌外, 家人的親子關係, 身為特首的父親在職務上甚至私人範疇, 遭遇到許多異見者無理的攻擊謾罵, 對家人亦是一種壓力,

梁齊昕沒有公職, 梁太亦沒有公職, 與梁振英公務無涉, 梁齊昕割脈並將照片放上社交網絡, 傳媒像被鮮血吸引的蒼蠅一樣蜂擁而上, 小報如是, 大報亦如是, 但這衹屬人家的家事, 衹因梁齊昕的父親是特首就拿來大做, 請問一眾傳媒, 這與梁振英的公職何干?

更引來蔡子強這等 " 意見領袖 " 將事件昇華為政治事件, 把梁振英與家人在公園合照事件綁上 " 政治公關show ", 並認為與公眾利益有關, " 不能默不作聲 ",

問題是無論是政治人物甚或社會知名人士, 遇到家人發生這樣的事, 都會對外儘量淡化事件, 以免對家庭關係造成更大傷害, 發放全家福照片誠然是公關指定動作, 相信梁振英是否選上特首都會這樣做, 在梁齊昕事件中, 這是否屬家事抑或是政治公關show實有商榷之處, 難道選上了特首, 就連維護家人的權利也沒有了嗎?

梁齊昕在答記者問時回憑以公園合照事件是父母所 " 迫 "的, 這顯然是反叛子女的通行語言, 如果徵詢心理學家的意見, 那衹不過是表示 " 我不喜歡 " , 有那個父母的子女成長時沒有經過這個階段,

蔡子強卻否定了這是人家的家事, 綁上了 " 刻意誘導媒體和公眾的政治欺瞞 ", 由 " 策劃放風那刻開始, 這已經不是「家事」", " 一個連自己女兒也不放過, 在她的困難時期也要拿她出來作政治公關show的人, 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 的大帽子, 結論是 " 都說「虎毒不食兒」, 那麼一個政客呢?一個特首呢?",

蔡子強在梁齊昕事件上無限上崗上線, 得出的結論是「虎毒不食兒」( 潛台詞為 " 吃兒的政客, 吃兒的特首, 吃兒的梁振英 " ), 一張梁振英與家人公園合照, 蔡子強都可以無限上崗上線, 羅織出這麼大的罪名來, 比當年的文革小將更牛, 比當年的紅衛兵更具殺傷力.

文人學者及傳媒等(還要加上 " 意見領袖 " ), 都具有社會責任, 下筆如刀可以殺人, 要慎重並尊重自己手上的一管筆, 當年影星阮玲玉自殺轟動全國, 遺下 " 人言可畏 " 四字, 我不殺伯仁, 伯仁因我而死, 適足為濫用刀筆者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通人語 的頭像
    普通人語

    普通人語 - 肥貓有話說

    普通人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