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High Tea - 碩士肥佬變合格 [ 黃麗君 ]
頭條日報專欄 2017年11月7日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26/20171107/618599/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碩士課程鬧出肥佬變合格事件,校方在一名教授全不知情下,擅自調升該教授的四名工商管理碩士(MBA)學生成績,讓他們毋須重讀而可以順利畢業。教授對校方做法不滿,上訴至終審法院,結果遭駁回。
涉事教授是商學院前副教授于宏碩,她不惜賣車賣樓花數百萬元去打官司,因她深感校方侵犯她的專業判斷。校方如何讓四位學生起死回生的呢?原來教授開課時講明缺課要扣分,校方考試小組抽起這些扣分項目,不作計算,令學生成績由D+調升至C級。校方調整分數是基於教授沒有向學生解釋清楚評核方法。但教授則表示已向學生講解。就此調整,她曾擬約見校長沈祖堯,但無功而還,結果她於二○一五年開始向高院、上訴庭,以至終審法院,申請司法覆核,最終敗訴,理由包括法院不會介入中大內部事務。
大學教育商品化
這一宗案件對大學的重要性,不止是此單一事件誰是誰非的問題,而是本地大學教育嚴重商品化,不理質素的問題。本地大學,尤其是位居頭三位的幾所尖子大學,本科生的入學門檻極高,但研究院的碩士課程,報讀者的學術水平評核門檻低得多,原因是課程眾多,任君選擇,碩士課程成為各學院的招財貓,學院便靠這些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以外的課程,作為生財之道。各學院大量開辦碩士課程,為學院增加經費,以大受歡迎的商學院為例,讀一個MBA課程要四十一萬港元,中大碩士課程在這方面每年收入是超過八億港元,換言之,每年的碩士生數以千人計。
除了商學院,大量開辦碩士課程的中大學院還包括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課程包括研究式課程和修課式課程,課程之多令人眼光撩亂,兼職老師超過六十人,幾乎是全職教授的三倍。此外,還有老師不是教授,稱作專業顧問。上述種種安排,是否將大學碩士課變成職業訓練局,但卻頒予修讀者碩士學位?這種做法除了為搞好一盤生意,有提高學術水平的考量嗎?大學管理層又如何監管這些碩士課程?
學位貶值不應忽視
碩士課程商品化,已相當可悲,若果大學還要遷就學生,體諒他們的心情而調整分數,讓他們畢業,便是將學位貶值。這種高等學府的發展和轉變若不是單一事件,而是常態,我們還能坐視不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的爭拗點在於教授指開課時講明學生缺課要扣分, 而校方指調整分數是基於教授沒有向學生解釋清楚評核方法, 就變成羅生門, 而法院指不會介入中大內部事務, 判涉事教授敗訴,
問題是修讀碩士博士不是師徒制的嗎? 教授認為徒弟的學術與品德(缺課亦是品德考核一環)未符要求, 未能 " 出師 ", 這是教授的權力, 教授怎能讓未符要求的徒弟濫竽充數 " 出師 " 壞了自己名聲, 這是在為社會的人材把關,
不明校方考試小組在沒有知會並徵詢教授意見的情況下, 擅自更改計分方法, 讓學生可以畢業, 這是對教授的極不尊重, 亦是對大學修讀碩士博士師徒制的衝擊, 校方介入評分, 是以行政手段干預學術的評審, 開了極壞的先例,
問題是大學以行政手段干預學術評審的準則是什麼? 猶其在事件中涉及學生的出席率, 學生出席率涉及學生對課程的吸收與認識, 出席率低亦表示對教授的欠缺尊重, 學生的學術品德兩虧, 教授又怎能讓這等不合格的 " 產品 " 流出市面,
可大學卻將QC要求降低, 衹求生產效率, 這是飲鴆止渴, 長遠而言, 這等不合格的 " 產品 " 適足損害大學聲譽, 看看我們某些(熱衷......的)大學生, 發一個 " 聲明 " 都白字連篇, 令人側目, 令大學蒙羞, 令社會人士恥笑,
如果大學繼續以行政手段干預學術評審, 以大量增加 " 生產 ", 衹會令僱主對本地大學畢業生失卻信心, 轉為聘任海外的人才, 令學生就業蒙上不明朗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
坦言集:大學教育 惡性循環
東方日報2017年11月10日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71110/00184_001.html
大學碩士課程教授給學生分數不合格,校方更改,變成合格,便可以畢業。由於規章制度把權力授予校方,教授抗議,並採取法律訴訟,結果敗訴。但真正輸的不是教授,而是校方和學生。學生學不到知識還能畢業,並拿着碩士文憑工作,或許未必可決定他未來工作發展如何,但至少誠信不佳。校方則毀了聲譽,學生分數可繞過教授來更改,主要是為了使學生可以合格,教學的誠信也喪失,近似賣學位。
在大學工作了三十多年,我的感覺是大學學生多了,國際排名也提升,可是大學愈來愈不重視教學。專業資格規範的專業,如醫科、工程、建築等,因有外在監督,大學的教學不能放寬,其餘的似乎愈來愈遷就學生,盡量不讓學生不合格,不合格的便用各種方法使他們可以合格畢業。我在大學教的八年課裏,差不多每年都有學生考試交白卷,我曾被校方警告學生不合格比例過高。但交白卷的最後還是以簡單容易的方法使他們合格畢業,做教師的變成無能為力。
無能為力是因為教學不敢嚴格,學生一投訴便有麻煩,學生也評價教授的教學,評價不佳便會被用作評審教師轉正升級乃至續約的考慮因素,結果是惡性循環,能放寬便放寬,學生可以懶便懶。無能為力是因為要國際排名,大學追求發表論文,於是僱用的、升級的都是研究出色,卻未必有興趣教學,或教學有表現,結果又是惡性循環,好的教師都被淘汰。商業化的碩士課程情況尤劣,這便是制度、政策與文化的問題了。
研究所所長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