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魯平01  

白頭的伯樂   [ 屈穎妍 ]
幫港出聲 2017年12月1日
https://silentmajority.hk/articles/55875

屈穎妍:「飯來,不一定要張口,為什麼不試試走出comfort zone,用自己能力去找更好吃的山珍海錯?」「張曉明主任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例子,當年大學內的老師和領導本已預留位置讓他留校教書,張曉明放棄了眼前那口飯,決定往外勇闖,結果耕耘出一片更寬更廣的天地。」   ----- 幫港自講 -----

白頭佬」三個字,每個年代的人都有不同解讀。

今天說起一頭白髮,大家可能會想起周融、李怡,但四十歲以上的香港人,一定不會忘記這位經典的白頭翁——魯平先生。

說起這人物,因為今年是魯平先生90歲冥壽,現港澳辦主任張曉明特別撰文懷念這位白髮智者的知遇之恩,當中,有些故事,很值得年輕人借鏡……

1985年,張曉明是個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刑法專業的研究生,某夜,他在宿舍床頭小枱燈下翻閱當天的《人民日報》,在第四版中間一個豆腐塊大的新聞中,看到「魯平率領法律專家小組在香港一個月內開了上百次大小座談會」,張曉明忽然閃過一念頭:香港回歸工作如此密鑼緊鼓,肯定需要大量人手,特別是法律畢業生……於是,張曉明膽粗粗直接寄了封求職自薦信給魯平。

不到兩星期的一個下午,張曉明的老師到宿舍找他,說國務院有幹部來學校詢問張的情況,大家當然誇他,沒多久,港澳辦通知張往面試,結果,張曉明未畢業已獲錄用,成為國家收回香港及澳門歷史的一名參與者。

今天的張曉明,由中聯辦主任做到現在的港澳辦主任,坐上了他當日恩師魯平的位置,回憶盡是知遇之恩,一下筆就是萬語千言。

除了感恩,我還看到另一個故事,有抱負的年輕人從來不會沒機會,一段小新聞、一個大念頭、一回敢想敢做,張曉明和魯平這對師徒,才會成就一段相知相遇的緣份。

我想起,幾天前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出席一個商貿論壇時說的話。

當天有與會者提到,CY常推廣一帶一路、大灣區,叫大家要「走出去」,但國家是否應該為香港年輕人提供位置?否則沒有基地大家難以發展。梁振英回應說:「年輕人應自發、主動和勤奮做的事,社會不應為他們包辦。」也許,我們已習慣替孩子鋪路。

飯來,不一定要張口,為什麼不試試走出comfort zone,用自己能力去找更好吃的山珍海錯?
張曉明主任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例子,當年大學內的老師和領導本已預留位置讓他留校教書,張曉明放棄了眼前那口飯,決定往外勇闖,結果耕耘出一片更寬更廣的天地。

原圖:http://hm.people.com.cn/n/2013/0220/c42272-20538348.html;
http://news.wenweipo.com/2017/11/30/IN1711300020.ht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到魯平是張曉明的伯樂沒錯, 但亦要有這樣的伯樂才能發掘到張曉明這匹駿馬, 如果張曉明不自薦, 魯平不賞識, 就沒有今天的張曉明,

誠然, 當年的中英談判小組不會缺乏法律專家, 又那會看上張曉明這名尚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進修刑法專業的研究生,

相信魯平看中張曉明的並不是他的法律專業, 而是他的一顆赤子之心, 要為國家在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出一分力, 盡國民的責任, 就這樣, 張曉明就追隨了恩師魯平三十多年, 亦憑藉他的能力, 坐上恩師普日坐過的位置 - 港澳辦主任, 繼續為國家效力,

張曉明赤子之心並非他獨有, 當年汶川大地震, 在央視現場直播的鏡頭下, 見證了不少同胞血濃於水, 自發的救助災民, 有自發的從鄰省籌集救災物資, 山長水遠運送到災區, 亦有醫護人員自發組織救援隊伍奔往災區為災民服務, 以減輕政府救災的壓力, 

當年香港亦派出有吊運救援裝備的直升機, 連同運載支援裝備的定翼飛機一同遠赴千里外的災區加入救災行列, 港澳台藝人亦發起籌款, 協助災民渡過難關,

一方有難, 八方支援, 血濃於水, 同胞有難, 又怎能坐視不理呢? 張曉明的自薦, 與汶川地震同胞的自發援助災民, 殊途同歸, 都是懷有一顆赤子之心, 這是人性本善的至高境界,

不過話又說回來, 如果張曉明不鼓起勇氣向魯平自薦, 亦沒有今日的張曉明, 所以雖有赤子之心, 亦要有勇氣表達出來(猶其是年輕一族, 面皮薄嘛, 連在公車上讓座也感到尷尬),

想當年汶川地震中, 有剛誕下嬰兒的救援人員, 不忍救助中心救回的嬰孩飢餓哭啼, 嬰兒糧食又供應不上, 就親自解懷喂飼母乳, 這等在眾目睽睽之下不避嫌的無私行為, 令在場的災民深為感動, 幫助他人是光明正大的事, 應做就去做, 又何懼他人的目光, 怕會尷尬呢.

後記 :

談到魯平, 能有這樣的人物代表中央領導中英談判小組, 是香港人的福氣, 為回歸後的香港保留了不少權益, 拆解了英國意圖埋下的地雷(不像澳葡政府般回歸前把澳門儲備花的一乾二淨, 衹餘一個空殼交回中國),

張曉明在任職駐港中聯辦期間, 面對反對派的無理攻擊淡然視之, 不慍不火的一一化解, 切實執行中央與特區溝通的責任, 比諸恩師魯平又是另一番境界, 畢竟對付狡猾的英國人, 與對內的政策是有所不同的.

11魯平0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

中環High Tea - 不賣帳 不妥協 [ 黃麗君 ]
頭條日報專欄 2017年12月7日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26/20171207/627588/

對自己人,不賣帳;對外國人,不妥協。這兩句說話,也許可以理解為北京未來對港策略的一個基本底線。

不賣帳,不妥協,見諸於最近港澳辦主任張曉明撰文憶述與前主任魯平共事的點滴。張曉明借魯平今年誕辰九十周年,寫了長文悼念故人,當中引述的點點滴滴相信不只是念舊,還有放話的考量。

對自己人,不賣帳,見於張曉明在文章中提到的內地人來港單程證審批權誰屬的爭議。張曉明說在一九八七年五月舉行的《基本法》草委會第四次會議,有港方委員提出應把內地居民進入香港的審批權交給特區政府,張曉明說:「香港委員一個接一個發言,眼看這一看法有漸成共識之勢,魯平同志急了。在查濟民委員講完相同的意見後,魯平同志馬上口氣強烈地表示:這個絕對不行!」張曉明續說:「看到查老還要爭辯,魯平同志還加上一句:『即使按照三個不平等條約,港英政府也從來無權禁止內地居民進出香港!』魯平同志講這句話的時候聲音很大,而且是一種不容置疑的口吻。」結果是魯平據理力爭, 一錘定音,審批權並沒有下放給香港特區。

張曉明引述這件舊事,除了是表達他個人對魯平謹守原則的欽佩之外,也許也有弦外之音,查濟民當年是深得北京信任和器重的委員,即是自己人。他的意見在北京眼中有份量,但若他的意見與國家利益底線有衝突,北京不會賣帳,只會堅持到底。

今天香港與中央關係,因著幾件敏感的政事,包括港獨、國歌法及《基本法》二十三條的立法工作等等,有機會出現大爭議,有本地政界以香港本位為原則,就這些問題去推動反對聲音,張曉明提出了魯平當日在審批權的取態, 可以說明了今天港澳辦會以甚麼企位去應對香港的反對聲音。

至於對外不妥協,見於張曉明引述了魯平當年與當時英國首相馬卓安的政治顧問柯利達就新機場備忘錄進行談判的一些內幕。當時英方要得到北京的承諾,才能解決興建新機場的融資問題,從外交考慮,北京還決定要借此契機促使馬卓安到北京簽署備忘錄,以打破西方領導人在八九「六四」事件後不訪華的僵局。為此,在備忘錄的草案便加了一條要兩國首腦在北京簽署備忘錄才可以生效。

而到了備忘錄即將草簽時,柯利達突然反口。張曉明說魯平當時的反應是:「拍案而起,疾言厲色地責問對方……『你還想不想談?如果你不想談的話,現在就請你回去。』柯利達一見魯平同志態度這麼強硬,馬上軟了下來,向魯平同志道歉。」張曉明說柯利達隨之反建議,由兩國首腦到歐洲第三國去簽署備忘錄,但再次遭魯平「斷然拒絕」。最終柯利達讓步,備忘錄依舊在北京簽署,柯利達更稱讚魯平是「中國利益最好的捍衞者」。

張曉明如此詳盡記錄這段舊事,看來也有一個目的,是要說明北京與外國打交道時,只會按維護國家利益為原則 去力爭有利於國家的事,不輕言妥協。今天仍然有些外國政權對香港政情指指點點,有香港人跑去英美游說當地領袖去批評北京對港政策,張曉明這一段記憶,也就是提醒香港人當年魯平不賣帳給英方,這一種原則的堅持,今天也繼續是北京的底線,香港人若不清楚這條底線,任何向海外游說的做法,也是白費工夫。

一篇悼念文章,講出了不賣帳,不妥協的原則,是張曉明對香港人做好期望管理的工作,他把話先說出來,相信是為了到二十三條立法等等工作出台時,香港人不會以為北京轉趨強硬,因為三十年前的北京領導層,對不賣帳,不妥協的原則,已經是絕不含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通人語 的頭像
    普通人語

    普通人語 - 肥貓有話說

    普通人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