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僅夠運作至月底 傳真社急籌380萬
明報即時新聞 2017年12月19日
https://news.mingpao.com/ins/instantnews/web_tc/article/20171219/s00001/1513610942928
前年依靠眾籌成立的本港首間獨立通訊社「傳真社(FactWire)」,最近因資金短缺問題面臨倒閉危機。傳真社創辦人吳曉東表示,傳真社餘下20多萬元資金,僅夠應付運作至本月底,早前已透過削減記者人數節流。他期望透過「公眾訂閱」方式籌集380萬元,應付未來一年的開支。吳曉東形容,傳真社資金全部來自本港市民,故將命運交由香港人決定。傳真社今天將在社交網站專頁交代。
吳曉東說,傳真社至今合共籌得781萬元,涉及5700人次支持,其中首次發起的眾籌有3300人參與,籌得約470萬元,扣除手續費後實際有430萬元。吳稱,傳真社的資金「百分百來自香港市民」,背後既沒有金主,也沒有資金鏈,加上傳真社無任何廣告收入,「唯一可以求救的只能向香港社會」。吳續稱,傳真社過去兩年的總開支分別是387萬及385萬元。
傳真社的收入來源大部分來自眾籌,但亦計劃透過向傳媒及市民收費維持運作。吳曉東透露,傳真社創辦至今共發表56篇調查報道,平均每月有2.6篇,目前雖有八成本港主流傳媒訂閱,但因「產量」不夠多,至今仍維持免費模式,未能從中賺取收入。吳說﹕「新聞買賣也要看數量,需跟生產量掛,要數量很高才有傳媒付費訂閱。」但他擔心提高「產量」會影響新聞質素。
傳真社今年8月曾推出公眾訂閱計劃,向每名用戶收取2555元的年費,即平均每天7元,結果亦不理想。吳曉東稱:「目標想有5000名市民訂閱,但現時只有百多個用戶。」吳稱首要會降低公眾訂閱計劃的收費門檻,又稱傳真社內部曾討論開拓其他收入方式,包括建立新平台,但未有定案。
至於傳真社能否在月底前籌得足夠資金,吳曉東稱自己「非完全不樂觀」,但稱需視乎籌集資金的進展,「好的話會做落去,即使未籌集到很大筆資金,或者足夠做多兩三個月。」他重申,不欲看見一手創立的傳真社倒閉,「市民是否支持很快便知」,但若完全沒有收入,倒閉屬正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傳真社是一家眾籌成立的通訊社, 資金全部來自本港市民, 沒有金主, 沒有資金鏈更沒有廣告, 希望走出一條對新聞發佈嚴謹的路, 創辦人吳曉東表示傳真社編輯守則嚴謹 " 報道有錯就要認, 而且要第一時間認 ", 顯示對發放的新聞負責,
但傳真社立場是否真的這樣呢? 最經典的莫如林子健事件, 傳真社記者挖出其他媒體忽略了的細節, 令傳真社成為同行的焦點, 但亦引起反對派及部份有立場傳媒的不滿, 認為傳真社深挖林子健事件對反對派不利,
在面對種種壓力下, 傳真社撤回並修改了通訊稿的標題及內文, 並向公眾致歉, 問題是特區有那一間傳媒發佈新聞是採用如法庭對字眼般的要求嚴謹, 誇張的標題更是有立場傳媒的金科玉律, 但在傳真社發放林子健事件的通訊稿上, 有立場傳媒卻 " 一時唔偷雞做保長 ", 突然站在傳媒的專業上質疑傳真社發放林子健事件的通訊稿, 這不是雞蛋裡挑骨頭是什麼,
遺憾的是傳真社在有立場同行的圍攻下要更改標題內文並致歉, 明眼人都看出, 有立場傳媒目的並非通訊稿所用的字眼, 而是傳真社挖出了林子健事件的疑點, 破壞了反對派可以大肆炒作的機會, 更對民主黨在事件上第一時間為林子健召開記招造成傷害及笑柄,
究竟傳真社是真的為發佈不嚴謹的通訊稿致歉, 還是在反對派及有立場同行的壓力下低頭, 更改了通訊稿標題及內文字眼就不得而知,
但無疑會引起公眾疑惑, 傳真社對發放的訊息是否真的這麼嚴謹? 為什麼事前可以通過, 事後卻又認為出問題? 傳真社在事件上究竟是對大眾市民負責, 還是衹對反對派及有立場同行負責?
傳真社在林子健事件上的處理手法, 令人疑惑是否向反對派及有立場同行 " 跪低 " , 更被質疑是否會影響到未來 " 獨立 " 編採方向的 " 取材"? (衹能向某方面側斜), 如果是這樣的話, 又是否值得市民繼續支持?
後記 :
傳真社籌辦人吳曉東指, 在報導林子健事件後一段時間, 訂閱一年計劃的訂戶超過980多, 而且每日都輕微增加(2017年8月眾新聞的報導), 但今時今日日月神報的報導, 吳曉東稱 " 現時只有百多個用戶 ", 短短3個月內, 訂戶由超過980劇減至只有百多個著實令人疑惑,是否轉軚跪低影響到市民對傳真社失卻信心,抑或是傳真社的支持者以黃絲為主,在林子健事件後在經濟來源上向傳真社施壓。
又在林子健事件上, 民主黨成立了由如總幹事蔡雨龍、創意媒體部部長黎敬瑋、中委蔡耀昌、前主席何俊仁、立法會議員林卓廷等人組成的工作小組協助林子健出庭等事宜, 但林子健日前出庭應訊並未獲得(民主黨)支援, 衹能尋求法庭當值律師的協助, 民主黨的工作小組那裡去了? , 工作小組中的何俊仁還是律師身份, 都不施予援手, 令人嘆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
傳真社吳曉東:有錯就要認 撰文: 記者林勵
眾新聞 2017年8月30日
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6404/%E6%9E%97%E5%AD%90%E5%81%A5-%E5%82%B3%E7%9C%9F%E7%A4%BE-%E5%90%B3%E6%9B%89%E6%9D%B1-6404/%E5%82%B3%E7%9C%9F%E7%A4%BE%E5%90%B3%E6%9B%89%E6%9D%B1%EF%BC%9A%E6%9C%89%E9%8C%AF%E5%B0%B1%E8%A6%81%E8%AA%8D
民主黨林子健早前報稱擄走及毆打事件中,傳真社率先取得油麻地砵蘭街一帶閉路電視片段而扭轉形勢,但因為報道直接判定片段中戴上鴨舌帽、口罩和太陽鏡的男子就是林子健而引起質疑。傳真社經內部討論後,昨日決定更正報道及道歉。傳真社創辦人吳曉東接受眾新聞查詢時表示,傳真社編輯守則要求,有錯就要認,所以記者內部會議一致認同原先報道有欠嚴謹,故決定更正。
傳真社撤回了原報道中,標題中「證」林子健離開砵蘭街等的字眼,改為說「衣著、體型及步姿與林子健非常相似的男子」在案發時離開路段,並補充其中路段有41秒未有閉路電視片段。在其後內文,也以該戴帽男子稱呼,不直接稱是林子健,也只說7條閉路電視片段中未有人被擄走,未直接結論林子健並無被擄走。
吳曉東表示,一眾記者在剛過去的周末「回一回氣」後,周一召開內部會議,重申審視為何報道會出現爭議,及檢討報道手法及文字表述。吳曉東說,記者最終一致決定道歉及修改報道字眼,其後隨即着手重新撰寫稿件,在昨日核對後發布。
吳曉東表示,傳真社編輯守則第9條訂明,「報道有錯就要認,而且要第一時間認」,以盡快向讀者及訂戶交代。他強調,今次報道本身閉路電視片段真偽並無問題,但記者太着重重組案發情況,在用字及報道把關上出問題。
身兼傳真社顧問的吳曉東表示,自己並不支薪,所以如過去一樣並無參與報道,包括本月11日林子健記者會當日,拍板派記者到砵蘭街找閉路電視畫面,或昨日修改字眼及更正版本,都是由一眾記者集體決定,只在事後知會他。
事發後傳真社雖然已發表報道手記,澄清搜集閉路電視片段無關警方報料,但仍有市民接連質疑說法,會否影響眾籌計劃及訂戶計劃?吳曉東說,一個多星期以來訂戶並無減少,反而在林子健事件後穩步上升,「訂閱一年(計劃)超過980幾,將近1000個,而且每日都輕微增加」。
傳真社原報道及更正報道節錄:
原標題:閉路電視證林子健安全離開砵蘭街 未見有人被擄走 林子健:匪夷所思
新標題:閉路電視拍得林子健現砵蘭街 其後衣著步姿近似男子戴帽遮面離開 林子健:匪夷所思
原文第一段:「⋯⋯FactWire傳真社連日搜集案發地點附近的閉路電視片段 ,發現林子健當日下午5時半後曾在砵蘭街近咸美頓街出現,向碧街港鐵站出口方向前進,但中途戴上鴨舌帽、口罩及太陽眼鏡,至街尾橫過對面行人路後返回咸美頓街, 並安全轉入彌敦道方向,全程約3分鐘都是獨自一人,未見有人被擄走的情況。」
修改後第一段:「⋯⋯FactWire傳真社連日搜集案發地點附近的閉路電視片段,發現林子健當日下午5時半後曾在砵蘭街近咸美頓街出現,向碧街港鐵站出口方向前進, 緊接的一段22米路段閉路電視畫面未能覆蓋。41秒後,一名戴上鴨舌帽、口罩及太陽眼鏡,衣著、體型及步姿與林子健非常相似的男子,沿砵蘭街向碧街方向,至街尾橫過對面行人路後返回咸美頓街,最後轉入彌敦道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子健被捕】抗爭者被囚成新焦點 民主黨人憂林子健案或再炒熱 撰文:李大煒
hk01 2017年8月19日
https://www.hk01.com/%E6%B8%AF%E8%81%9E/113198/-%E6%9E%97%E5%AD%90%E5%81%A5%E8%A2%AB%E6%8D%95-%E6%8A%97%E7%88%AD%E8%80%85%E8%A2%AB%E5%9B%9A%E6%88%90%E6%96%B0%E7%84%A6%E9%BB%9E-%E6%B0%91%E4%B8%BB%E9%BB%A8%E4%BA%BA%E6%86%82%E6%9E%97%E5%AD%90%E5%81%A5%E6%A1%88%E6%88%96%E5%86%8D%E7%82%92%E7%86%B1
民主黨成員林子健稱被擄及虐待事件中涉嫌誤導警務人員被捕,至今各界仍對事件眾說紛紜,民主黨前主席劉慧卿今天以「危機」形容事件。惟林子健案已進入司法程序,加上近日多名社運人士被判入獄分散了社會及政界視線,才令林子健事件稍為冷卻。
有民主黨人分析,民主黨依舊處於被動,現階段事件只是暫時「丟淡」,但只要有新證據公開,或者司法程序繼續進行,事件勢將再度炒熱,民主黨只能「見步行步」,即使最終證實林子健違法,民主黨只能誠實認錯,避免失分過多。
峰迴路轉的林子健事件發酵一周後,隨著林子健提堂、事件踏入司法程序,加上連日有抗爭者被判入獄,引起社會關注,林子健事件才暫時遠離公眾視線,令民主黨暫時有喘息空間。惟有民主黨成員分析,民主黨可喘息的時間不多,只要司法程序繼續,甚至有任何人提出關於事件的新證據,如其他林子健報稱出現地點的閉路電視片段曝光,事件勢重新炒熱,形容民主黨處於被動位置。另一名民主黨人指,民主黨形勢處於下風,倘稍後再有任何不利證據出現,民主黨只能「捱打」。
民主黨前主席劉慧卿則形容事件屬黨內「危機」,她解釋事件發展至今,引起部分人質疑,或會影響外界對民主黨的信任,而且形勢被動,故認為屬危機。她強調目前只能待警方調查,「驚亦驚唔來」。雖然劉慧卿暫時仍不相信事件牽涉任何不誠實動機,但她與黨內沒有任何結論,亦不打算作無謂揣測,只希望事件早日有結果,強調民主黨必會公正公開應對事件。
倘「出事」會誠實應對 免再失分
有較樂觀的民主黨人認為,事件雖然無可避免影響民主黨,但深信一旦事情發展至不利方向,如證實林子健違法,公眾或支持者亦會體諒,皆因民主黨當日得悉事件時,只從當時所見所聞判斷,真心相信林子健被擄和虐待。再者,民主黨接獲一名資深黨員求助,沒有拒絕幫助的理由,若當時置之不顧,要林子健一力向傳媒交代,民主黨遭受的批評恐怕更大。該人士亦透露,近日有建制派私下向他直言,不相信民主黨一力策劃事件。從建制派在網上及公開言論可見,追擊的力度並不算猛烈,亦以質疑林子健為主,而非針對整個民主黨。該民主黨人認為,一旦「出事」,只要民主黨誠實向公眾交代,便可將傷害減至最低,不至於「粉身碎骨」,甚至「滅黨」。
為應對林子健事件,民主黨早前召開中委會後,決定成立工作小組,小組由約7名中委、核心成員及個別涉事的議員組成,如總幹事蔡雨龍、創意媒體部部長黎敬瑋、中委蔡耀昌、前主席何俊仁、立法會議員林卓廷等人組成,職責在於協調和執行實務工作,如協助林子健出庭等事宜。而林子健早前出庭後,小組現階段手上未有進一步工作需要處理,仍在觀察事態發展,小組之中只有資深黨員負責接觸林子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