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馬拉松---難民蜜月期 [ 屈穎妍 ]
頭條日報專欄 2020年8月13日
反對派的「着草大佬」羅冠聰丟下手足逃到英國後,看到昔日戰友周庭被捕心生愧疚,於是在社交平台發文感歎說:「在披着『政治明星』、『社運人士』的外衣下,他們都有着與普通少年一樣的追求,聽K Pop、買高達、食甜品時露出滿足而稚氣的笑容……」
就是嘛,十來廿歲少年人本該如是,但你們卻走去玩人家五十歲才玩的政治遊戲,甘願做七十歲政治老手的扯線人偶,落得流放及被捕的悲劇收場。
政治本來就不是孩子的玩意,無論你天資多聰穎,玩政治需要的人生歷練、需要的世界識見,你們都沒有,無知,是玩政治最危險的特質。
看十八歲的「學生動源」成員、港獨少年劉康在逃到倫敦後的喜悅,就盡顯少年人的無知。他在英國取得政治庇護後,竟在臉書貼上照片並招積留言:「香港政府通緝我?太陽如常升起,英國陽光都係咁燦爛。」用「陽光燦爛」來形容英倫,絕對是無知的井蛙。
倫敦是著名霧都,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大概有三百日天氣都是冷濕灰濛濛。劉康到埗日子是倫敦天氣最好的季節,他曬着罕有的陽光就已經不可一世,
難怪網民留言揶揄:「二等難民,慢慢欣賞英國僅有的幾日陽光吧,一入秋你就知味道。」「今天你陽光燦爛,明天你搵食艱難。」
也許,仍在享受難民蜜月期的劉康和羅冠聰等人,暫未感受到生活壓力,但長貧難顧,你以為英國人會養你一輩子?在倫敦吃個炸魚薯條都要十鎊(約一百港元),無財又無才的年輕人,你以為政治可以當飯食?
那天,劉康又在臉書刷存在感說:「被通緝第十一日,已經踏入雙位數字,香港政府仲未拉到我。」放心,不用等到三位數字,香港人就會把你忘掉,正確點說,香港人根本就不記得你。玩政治的人離開了自己國家,就不再有價值,甚麼也不是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穎妍說的沒錯 " 十來廿歲少年學人去玩人家五十歲才玩的政治遊戲,甘願做七十歲政治老手的扯線人偶而落得流放海外,以及被捕的悲劇收場 ",
無疑,玩政治需要人生歷練、需要世界識見,更需要有寬廣的目光,妥協是政治的藝術,不知進退,一味向前衝的這不是政治,是對抗,是革命,任何一個政府都不可能在協迫下妥協,當然,革命成功則例外,但失敗了又如何?
看看流放海外的年青人,都涉及觸犯刑案,自行潛逃海外,其實並非有政府介入的流放而是畏罪潛逃,而未及離開的就要面對法律的制裁,
自去年反送中始,至今仍然有團體組織人士堅持 " 五大訴求 ", 其實政府已撤回逃犯條例,反送中的基礎根本已沒有了,
餘下的衹是在反送中過程中,觸犯違法行為人士的刑事起訴,這屬執法與司法範疇,政府亦無從干預,
這 " 五大訴求 " 根本已淪為空談的口號,糾纏下去根本沒有意義,當然,換上政治操作層面則屬例外,煲得越大越好,那管他是否合理,
因一個已沒有意義的口號,引起延續經年的社會暴亂,導致絕大部份年青人因觸犯法例被捕,其中更有十二歲的小童,這值得嗎?
現時在街上在商場中聚集舉起五隻手指的人,是否應反思一下,其實反送中的目的已經達到(反送中衹是一個偽命題) ,為什麼仍要出來挑戰法治,一個不好 " 會令人生更精彩 ", 這又何苦呢。
說到潛逃海外的年輕人,逋抵埗就 " 鬆毛鬆翼 " , 要在海外" 創一番事業,繼續在海外" 支援在港 " 手足 ", 筆者不知道這是否會令 " 手足 " 多一重勾結國外人士危害國家安全罪,
這等年輕人逃出特區,獲得西方國家政治庇護,就以為頭上頂著民主鬥士的光環,很了不起,自認是受政治迫害的流亡人士,其實衹不過是涉及擾亂社會治安,潛逃海外而被通緝的犯罪份子而已,
更有人天真到宣佈與家人脫離關係,筆者質疑這是否他的本意,抑或是受到指使,做這場大龍鳳給西方人士看,影射家人會受到牽連迫害,所以要與家人劃清界線,
指使他的人無疑是把年青人當鎗使,把特區與極權國家劃上等號,被政治迫害,逃亡國外的人士,家人會被嚴懲,這是把屎盆子扣到特區頭上(當然還隔山打牛,劍指中央),
但他們又有沒有想過,潛逃海外,宣佈與家人脫離關係,那就算父母百年歸老,也不會回港奔喪,這樣的做法對家人的傷害有多大?
其實這等潛逃海外的年輕人衹是西方國家的棋子,到埗就在大學或政府外圍組織安排一個學位進修,或是安排一個什麼中國問題研究員職位,暫時照顧著,這是西方國家對內地流亡海外人士通常的做法,
但天上沒可能掉下餡餅,亦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反思過後,有上進心的,努力進修不涉政治表態,學業有成的話,無疑還可能在外國創一番事業,
但如果安於逸樂,以為西方國家會長期供養著你的話,那便大錯特錯,到年長日久,你的影響力日漸消失,傳媒不再追捧時,西方國家為什麼還要養著這麼樣的一個閒人呢?
看看上世紀流亡海外的民運人士,王丹、楊建利、胡平、郭羅基、陳一咨、吾爾開希、張偉國、劉剛、陳小平、吳仁華、劉念春、傅申奇、易改、蔡桂華、魏泉寶及王軍濤,
他們流亡的原因是大是大非的,因推動中國民主運動而流亡海外,可惜他們早已在傳媒的版面消失,現時的年輕人又認識多少個呢?
現時潛逃國外的年輕人,因反送中涉及擾亂社秩序罪行而潛逃海外,與這些人相比,又是否覺得有點抬不起頭來呢?
後記 :
莫說是内地流亡海外人士,就算近年而言,香港第一個被聯合國難民公署確認為 " 香港難民 " 的楊匡和他太太劉沙沙(原來香港都存在有難民這回事的) ,在2015年獲得加拿大政府政治庇護,移居加拿大,那現時又是否有人還記得有這號人物嗎?
當這等涉華流亡海外人士,在西方人士與媒體記憶與版面中漸次消失時,就顯示他們的利用價值已到頭,以後就要靠自已了,如果仍未能切實反思自已前此的行徑,仍沉醉於政治操作,可能就誠如網民所言的 " 今天你陽光燦爛,明天你搵食艱難 ".
楊匡與劉沙沙
有人還記得有這號人物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