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0公共事業06  

 

九巴申加價 議員批過橋抽板
香港明報  2013年11月30日
http://news.mingpao.com/20131130/gaa1.htm

3月加完再倡加4.3% 未交代路線重組效益

【明報專訊】九巴今年3月加價4.9%,至今只有8個月,昨日又向政府申請加價4.3%,平均每程加幅約0.28元,與今年通脹看齊。九巴解釋,今年上半年虧損1950萬元,加價是「迫不得已」。不過,九巴財政顯示,虧損已較去年同期大幅收窄76%,而屯門及北區路線重組已完成,多條虧蝕嚴重路線8月起取消,九巴昨卻沒交代路線重組帶來的效益如何回饋市民。民間團體和立法會議員批評,九巴通過重組後立即加價是「出爾反爾、過橋抽板」,促請政府監察重組成效,否決申請。

團體促監察重組成效 否決申請

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昨回應稱,九巴已正式向政府提出加價申請,會按過往做法,審議其理據、申請標準及因素再作處理。本報記者昨晚透過書面查詢,再問及運房局有否監察路線重組成效,局方並無進一步回應。

政府的可加可減機制實施後,九巴自2007年至今,已4度申請加價,車費累積加幅達13%,以往通常是隔年提出一次(見表)。不過,九巴去年底曾申請加價8.5%,最終行政會議只批准4.9%的加幅,在今年3月生效至今8個月,九巴又再次提出加價申請,加幅平均為4.3%,同公司的龍運巴士則維持票價。

九巴﹕重組進度慢 七成路線蝕

九巴董事總經理何達文昨解釋,3月加價後,仍有七成路線錄得虧損,認為與重組路線進度緩慢有關,加上塞車令行車時間增長、鐵路不斷擴展等,令載客量由2002年每日310萬人次,下跌至今年的260萬人次。

不過,對於屯門及北區完成路線重組後的效益,例如取消虧損路線所節省的支出,以及新開受歡迎路線的盈利等,九巴則無對外交代。何達文只重申,兩區重組只佔整個計劃5%至6%,希望明年可盡快落實元朗、大埔、沙田及青衣的重組。

九巴今年初提出路線重組時,曾聲稱「抵消成本上升帶來的加價壓力,達至多贏局面」。被問及為何未檢討重組成效卻先加價,何達文稱,九巴每年要投資數十億元,應付加薪、油價、更新設備及購入200多輛巴士的開支,不能有長期虧損或僅達收支平衡的水平,否則無法提供持續有效服務,他形容加價是「迫不得已」。

提重組時曾稱「抵消加價壓力」

何達文表示,九巴近兩年增加500名車長,平均加薪幅度4.6%、即約1.5億元開支;今上半年工資及燃油成本分別佔總營運成本50%及21%,對公司造成沉重壓力。被問及明年員工若加薪,是否等同要再提加價,對此他未有正面回應,只說要照顧員工,也需面對通脹。

民間監管公共事業聯委會發言人蔡耀昌直斥九巴是「搵市民笨」,在重組後三四個月宣布加價,是「過橋抽板」的行為,形容是「重組又加、唔重組又加」,他指巴士重組若安排適當,是有利於市民,但九巴不應利用市民的信任。

范國威﹕可加可減機制須檢討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副主席范國威批評,九巴今次加價是「出爾反爾」,指其「路訊通」上半年賺近2990萬元,意味公司整體業績有賺無蝕,認為政府必須檢討可加可減機制,不能只計算巴士業務業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巴今年3月加價4.9%至今只有8個月, 昨日又向政府申請加價4.3%, 引起社會關注, 巴今年初提出路線重組時, 曾聲稱「抵消成本上升帶來的加價壓力, 達至多贏局面」, 但整體重組還未完成, 未知成效如何, 九巴便申請加價, 實令市民難以接受, 而傳媒曾向查詢運房局有否監察路線重組成效, 但局方並無進一步回應,

九巴申請加價引來民間團體及立法會議員批評, 九巴母公司盈利激增七成, 由於帳目分拆, 九巴虧損要由市民承擔, 對市民是否公道呢?

首先, 九巴車隊車齡不算高, 都是頗新的型號, 九巴董事總經理何達文指加價是應付加薪、油價、更新設備及購入200多輛巴士的開支, 加薪與油價倒還罷了, 但購入200多輛巴士就有商榷之處, 前此九巴路線重組, 對巴士車隊的需求無疑減少了需求, 地鐵多條新線的規劃與開通, 形成新的競爭, 對九巴路線大規模重組迫在眉睫, 不明九巴為何仍計劃購入200多輛新巴士, 唯一的解釋就是令車隊合符環保要求, 更新新一代的環保巴士, 要環保, 市民就要付出代價, 這是很現實的,

但母公司賺錢, 九巴虧損由於帳目分拆, 九巴虧損要由市民承擔, 是否說的過去, 公共事業玩弄財技, 成立控股公司, 將由公共事業衍生出來的業務分拆, 虧損了就要求加價, 由市民去承擔, 這是否合理呢?

這等由公共事業衍生出來的業務, 都是源自公共事業, 沒有公共事業項目, 根本就不可能衍生出這等其他業務, 如果說衍生出來的業務與公共事業沒有關連就似乎說不過去,

但在玩弄財技之下, 本來應是母公司的公共事業, 竟變成子公司, 與其他由公共事業衍生出來的業務平起平坐, 母公司賺錢與公共事業無涉, 問題是這等由公共事業衍生出來的業務, 大都份都是賺錢的生意, 才會被分拆出來與公共事業 " 脫離關係 ",

這情況多見於交通運輸範疇, 交通事業的車廠由於歷史問題, 以前的車廠已成為黃金地段, 有重大發展潛力, 電訊公司亦然, 機樓亦變成金蛋, 這等由公共事業衍生出來的金蛋, 為公共事業帶來豐厚利潤, 如果計入公共事業項目, 可能收費不加反減, 公共事業又那能幹這樣的傻事, 就造成公共事業紛紛改組為控股公司, 將公共事業及其衍生出來的業務分拆, 母公司賺錢與子公司的公共事業無涉.

這是政府政策的失誤, 放任公共事業將衍生出來的業務分拆, 因為這等業務的衍生是源自公共事業, 衹能作為公共事業的子公司, 現時公共事業卻反淪為子公司, 回顧這等由公共事業將衍生出來的業務分拆, 最多是地產項目, 都是賺大錢的生意, 否則就不會分拆出來不入公共事業帳目.

猶其前朝港英政府, 對公共事業申請將物業改建發展幾乎有求必應, 港島前中巴北角七姊妹道車廠便是其中一個明顯的例子, 當年中巴北角七姊妹道車廠原分南北兩廠, 中間由七姊妹道分隔, 但在回歸前中巴與太古合作, 分拆發展七姊妹道車廠, 更獲港英政府批准封閉了七姊妹道由琴行街到電照街一段路面, 將中巴南北車廠合而為一建成現今的成坤廣場與港運城, 這等對公共事業的 " 合作 " 與 " 放任 ", 就造成現今由公共事業將衍生出來的業務利潤回饋不到市民身上的局面.

30公共事業0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

母公司盈利激增七成
香港蘋果日報  2013年11月30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130/18530854

【本報訊】九巴是母公司載通國際的旗艦公司,今年營運狀況非九巴形容般差,3月加價後及油價回落,九巴今年上半年虧損1,950萬元,加上客量止跌回升,料下半年業績會續改善;而由九巴分拆的路訊通,今年上半年已貢獻逾2億元收入,全部撥入載通國際。子蝕母賺,載通上半年盈利1億9,540萬元,比去年同期大增70%。

九巴虧蝕 加價包底
 
以九巴起家的載通國際,原名是九巴控股。九巴逐步將賺錢業務分拆,撥歸載通,令走下坡的專營巴士業務,由九巴獨自承擔。九巴一旦虧蝕,有加價包底。

今年上半年載通國際業績顯示,載通盈利1億9,540萬元,比去年同期增8,090萬元。其中由九巴分拆出來的路訊通,承包九巴所有車廂、車身及車站廣告,去年上半年收入2億多元,由九巴美孚車廠及總部改建為豪宅的曼克頓山,仍有近2億元收入。

專營巴士九巴則虧蝕1,950萬元,但相比去年同期的5,150萬元大幅減少,九巴3月時已加價4.9%,料下半年加價效應更明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通人語 的頭像
    普通人語

    普通人語 - 肥貓有話說

    普通人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