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執言:應對港台衡工量值
東方日報 2017年7月25日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70725/00184_006.html
香港慶祝回歸廿周年以及國家主席習近平到港視察之際,香港電台在其《城市論壇》節目的宣傳海報上,竟然用「一國兩制大智慧,呃足廿年不堪提;主席贈言信國家,黑布紫荊慶回歸」的大標題,攻擊「一國兩制」,抹黑香港回歸。
筆者收到很多市民投訴,不滿公營電台節目侮辱、抹黑國家及香港,要求主管港台的政府有關部門解釋,對惡意攻擊的節目製作人加以紀律懲處,杜絕類似事情再發生。港府實在有必要檢討及港台的角色定位並監督其營運方向,審計署應對港台衡工量值,以保障納稅人的血汗錢用得其所。
港台花了納稅人巨額公帑,但一些製作人員卻公器私用。一年花費十億元、編制有七百多人的廣播機構,曾經製作《獅子山下》等節目贏盡口碑,但近年的製作卻愈趨偏激,令市民大失所望。在港台的電視頻道,大多數節目收視長期只有零點一點至零點二點,○一年及○六年,港台更兩度遭審計署揭發行政紊亂及「大花筒」。
港台一直將「編輯自主」當作其護身符,抗拒任何監管。但在護身符下,市民見到的卻不是中立客觀的言論、善用公帑的責任心。作為公營的電台,對政府不是提出善意的批評,而是別有用心的煽動仇視政府,叫市民如何服氣?
政府必須確保港台要糾正編輯方針失誤,編輯自主亦不能一味反政府,必須持平。港台要杜絕行政紊亂及「大花筒」之風,必須提升管治水平。港台用的是公帑,審計署應對港台衡工量值。
立法會議員 葛珮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港台曾被審計署狠批濫用政府資源, 最令人側目的便是派港台司機, 早上專程駕車去 " 買報紙 " , 經審計署狠批後, 政府空降政務官到港台, 整頓港台行政混亂的情況(要注意的是不涉港台的編輯自主), 待港台行政混亂的情況穩定後, 才交給公開招聘的廣播處長兼港台總編輯去管治,
想不到好不了多少年月, 港台又故態復萌, 無論在資源運用上, 在傳媒專業操守上, 都令人質疑, 港台多個人意見節目主持人的偏頗, 已超出傳媒人應有的專業操守,
而在資源運用上, 一些節目投入的資源, 與節目效益根本不相稱, 亦難怪社會上有聲音, 要求審計署再次審計港台資源是否運用得當, 為何港台的運作成本, 竟高於以商業運作, 無論自行製作的節目時數, 職藝員人數都高於港台的無線, 著實令人費解,
而港台 " 頭條新聞 " , 一個23分鐘絕大部份是廠景的二人相聲式節目, 製作組竟動用了52人之多, 審計署是否有需要審計一下呢?
又如 " 城市論壇 ", 在前主持謝志峰未退下來前, 是身兼節目監製與主持人兩職, 謝志峰退下後, 才將節目監製與主持人分拆開來, 不再由一人身兼兩職,
筆者質疑, 謝志峰多年來身兼兩職, 是出一份人工還是出兩份人工? 如果衹是出一份糧的話, 那自他去後港台將節目監製與主持人分拆開來, 那多出的一份人工又如何解釋? 那裡得來?
港台究竟還有多少這樣的節目, 虛耗了港台的資源? 令致港台成本高漲, 但支出卻與收視率不相稱, 年耗公帑近十億元, 還說衹是捉襟見肘的預算而已, 這種種疑團有待審計署去揭破, 向市民交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
製作半小時節目 - TVB用10人BBC用22人 港台要43至52人 只因香港納稅人錢多? [ 宣郅仁 ]
hkgpao 2016年9月25日
http://hkgpao.com/2016/09/%e8%a3%bd%e4%bd%9c%e5%8d%8a%e5%b0%8f%e6%99%82%e7%af%80%e7%9b%ae%e2%94%80%e2%94%80tvb%e7%94%a810%e4%ba%babbc%e7%94%a822%e4%ba%ba-%e6%b8%af%e5%8f%b0%e8%a6%8143%e8%87%b352%e4%ba%ba-%e5%8f%aa%e5%9b%a0/
老宣話晒都是半個傳媒人,最近同幾個港台中人茶聚,個個都話做到死死下,老宣問:「真耶!」肥強話,班高層只是出把口,啲細嘅重唔做到嘔?
兼職的黑腳插口話係電視部做仲死,因為得閒嘅全部係高層,所以做嘢好官僚,啲細嘅咪做到死曪。最慘仲係做兼職果班,好似剪片嘅明明剪好哂,但上頭位位都要話事,由中到高層每一個人睇完都要改一下,咁先叫有做到嘢喎。
高層太得閒 中層洗腳唔抹腳
結果招呼一個上層最少搞多兩三個鐘。無他嘅,因為太多得閒老細級。兼職的因以日薪計鐘,導演、監製話之你,超時港台畀錢。其實工作時間長同改片冇問題,不過每次只是改一兩個畫面或者少半段音樂,改來又改番去,最後只是改少少,為改而改簡直悶死你,坐到腰骨痛,不過為兩餐唯有死忍。
花酒明就話,我哋都要等老細話OK,先至出得街,有乜辦法啫!
大哥雄不忿咁話,港台做一個節目其實都要用成村人。
我問有冇咁誇張?雄哥叫老宣自己睇下。
港台平均每人負責4分鐘工作
老宣不信,馬上用隨身的平板手機上網,搵到今年7月16日發佈的《頭條新聞》,呢個節目咁屎我冇心機睇,只是去片尾睇下。嘩!發現一個只是得幾個廠景,老、中、青3位主持,加埋一些視訊效果的節目,竟然工作人員出credit都43人。
再睇番上幾集更加要52人。做一個咁嘅節目都要超大製作?兩集比較,減了一些後期工作人員,好似廠景攝影同燈光等等。但一個23分鐘3個主持嘅節目,竟然要5個編導、1個導播、另外1個監製共10人。如果拆開嚟講,23分鐘節目,5個編導,1個導播,平均即係每人負責4分鐘工作。一個星期出4分鐘貨仔,你話辛苦唔辛苦死港台啲公務員呢?
港台係咁啫,比對其他唔係用納稅人血汗錢嘅電視台又如何?
無綫電視今年8月26日發佈的《星期五檔案》,同樣是半小時節目,一共是得10個人做。記者、編輯是同一人,監製做埋旁述,剪接1人。港台用多四倍人,仲喺節目中採用了不少其他電視台的新聞片。
港台公務員必屬完美型人格
大家又八下英國BBC如何。他們拍一個資訊節目,好似最近的《Britain And Europe For Richer Or Poorer》仲係1小時節目,人手用22人。即使出差去到北韓拍的1小時節目,連當地工作人員都是14人。港台只是做一個低俗的罵罵政府節目,竟然要用多幾倍人手?
有人話心理學上將人的性格分為四種:活潑型、力量型、完美型、和平型。咁港台班公務員一定是完美型!公營電視台用政府錢同私營的真是有天壤之別,連BBC都要甘拜下風。
內地上世紀有句口號「人多好辦事」,今天竟然由香港電台電視部接了棒……你話我哋納稅人的錢花得冤唔冤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筆者當日之評論 :
曾有一段時期港台的大花筒令市民嘩然, 給審計處狠批, 自政府空降政務官, 改善了歷來都由港台自己友把持管理層的情況, 大花筒的情況似乎已有改善, 及後更請來資深傳媒人出任廣播處長兼老總, 希望把港台納入正軌, 回復公共傳播機構的職能,
誠然, 港台曾製作出不少好節目, 培養出不少蜚聲國際的電影製作人及導演, 但這衹能說港台是藝術創作人的搖籃, 而在行政管理方面卻一團糟. 這是有目共睹的,
誠然, 攪藝術創作的人多屬不拘小節, 但這在港台不行, 因為港台用的是公帑, 每一筆支出都要精打細算, 向納稅人交代, 所以政府空降政務官整頓港台行政混亂是屬無可厚非, 在形成制度後, 才交由外聘資深傳媒人管治這老大帝國,
但港台是否就此納入正軌呢? 無疑是有暗湧存在, 港台自獲分配高清數碼電視頻道後, 資源的分配更形緊張, 但令人奇怪的是, 老牌節目 " 頭條新聞 " 製作組竟動用52人之多, 一個23分鐘, 絕大部份是廠景(應屬低成本)的製作, 竟有3個主持, 5個編導, 1個導播, 再加1個監製, 節目本是低成本的製作, 但這枝製作組的人工加起來, 低成本節目也變成超級製作的支出,
這就令人疑惑, 既然高清數碼電視頻道需要更多資源, 為何不將這等(超額)的人手調配去支援, 照理一個23分鐘絕大部份是廠景的製作, 根本無需用到5個編導之多, 更遑論其他髮型化裝服裝錄音剪接等後勤支援人手了, 是 " 頭條新聞 " 屬敏感節目, 製作組雖是超額班底, 但無人敢................嗎!
至於其他在高清數碼電視頻道啟播前, 港台電視部製作的節目是否有同樣的(超額)現象? 所佔用的人手又是否能重新分配以支援高清數碼電視頻道節目的製作,
筆者質疑, 前此有港台高層署任多時未獲扶正, 又是否與不願釋放這等享有(超額)資源的節目人手去支援新的高清頻道有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