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 - 東芝事件是最好的先例 [ 盧永雄 ]
頭條日報專欄 2018年4月24日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417/20180424/663158/
中美貿易戰有略為緩和跡象,美國財長努欽聲稱會到中國訪問,商討兩國貿易問題。其實中美的貿易摩擦的可能性,早已寫在史冊之上,只是當時的主角是日本而不是中國。
前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早前在《人民日報》撰文說,三十多年前美國與日本有貿易摩擦,結果日本被迫簽署了《廣場協議》,迫令日圓在短期內迅速升值,這種劇烈變化對日本產業、市場、經濟各方面造成巨大負面影響,他提醒中國在面對美國時,應吸取日本的慘痛教訓,提高警惕,謹慎行事。
福田康夫的提醒很及時,就以最近發生的中興通訊事件為例,其實日本在四十年前都發生過。日本經濟二戰後在美國扶植下崛起,從一九六○到一九九○年美日經濟亦出現長達三十年鬥爭。
在一九八一年就爆發東芝事件,美國指控東芝旗下的Toshiba Machine向蘇聯出售九軸數控機牀,總值三十五億日圓。事件曝光,美國國會通過法案,禁止東芝機械公司產品三年內進入美國市場,迫使東芝花了一億多日圓在美國五十多家報章刊登全版「悔罪廣告」,公司首腦亦先後辭職。
當時的背景是美方認為美國在半導體技術、光纖技術、智能機械技術等都落後日本,所以要向日本公司開刀。美國通過東芝事件向日本施壓,最後就獲得東芝在軍工方面一些技術,雙方合作開發新型戰鬥機。要注意當時是美俄冷戰時期,美國與日本又是戰略盟友,美日曾簽署對蘇聯集團出口的技術限制協定,並加入了負責管制技術的巴黎統籌委員會。
中國如今情況與日本相比,在通訊技術方面,中國仍遠遠落後於美國,而且中美不是戰略盟友,沒有簽署對美國敵對國家的出口技術限制協定,現在亦不是冷戰期,中國公司沒有義務執行美國對伊朗制裁的協議。更加特別的是,美國對中興的七年禁售令,時間直到二○二五年,剛好跟「中國製造二○二五」計劃脗合,針對中國技術發展的企圖亦都相當明顯。
不過理由不重要,關鍵是目的。有趣的是美國特朗普政府現在起用的對華貿易悍將,竟然跟八十年代列根所用的人一樣。在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九年,列根政府任命羅伯特‧萊特希澤擔任副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在對日貿易中一仗成名,以關稅威脅成功阻壓日本鋼鐵、汽車輸美,之後他離開政府,主要從事反傾銷、反補貼的貿易訴訟律師,到如今六十九歲高齡,特朗普再任命他當美國貿易代表。美國重用八十年代對付日本的方法對付中國,連用人都完全一樣,所以套路亦有跡可尋。
早在六十年代日本紡織業高速發展,美國就在一九七一年向日本紡織品出口設置限額;日本電器在一九七○年代大量侵佔美國市場,美國人搞出打爛日本電器的抗議運動,美國在一九七七年就迫使日本限制彩色電視出口;後來日本鋼鐵業崛起,美國又三次逼日本限制對輸美鋼鐵。到這些貿易手段最後都約束不了日本發展,就在一九八五年美國發動匯率戰,聯同西方國家迫使日本簽署《廣場協議》,日圓被逼大幅升值,對日本經濟帶來致命一擊,日圓升值令日本出現巨大資產泡沫,日本股票市盈率升到三百倍,最後泡沫爆破,日本就衰到如今。
看完美日的貿易衝突,你就會知道中美的貿易糾紛是不會停止的,可能在未來一、二十年內還會反反覆覆,以各種形式繼續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後, 再發生世界大戰的機會不大, 反而局部地區性戰事卻不斷發生, 但這等戰事絕大部份不涉侵略行為, 衹屬由國外勢力支持的叛國份子揭起的戰事, 這等叛國份子被支持者美其名為武裝反對派,
可真奇怪, 叛國份子竟可有大量的武器裝備可與政府軍對抗, 一度把政府軍打個落花流水, 佔領了大幅土地, 他們的武器裝備從那裡來的? 令人疑惑?
無疑, 擁有大量武器裝備的叛國份子衹屬"代理人"角色, 由背後的外國勢力操縱, 意圖推翻(不聽話的)現政權, 扶植一個(聽話的)傀儡政權上台, 以(國外勢力支持的)商業行為模式作掩護, 掠奪所在國的資源, 這是變相的軍事侵略行為, 衹不過是透過代理人進行而已,
除了軍事侵略外, 還有經濟侵略, 上文作者所提到的東芝事件, 就是典型的由國家推動的經濟侵略行為, 利用政府機器以卑鄙的手段向具威脅性的外國企業施壓, 以取得人家的知識產權及科技成就, 這正正就是現時特朗普據以指責中國企業的行為(搬石頭砸自己腳),
但當年美國以政府機器向私人企業施壓, 是政府行為, 而現今中國企業以商業合作協議形式取得伙伴的技術轉移, 純屬 " 一個願打一個願捱 " 的商業合作模式, 與中國政府無關, 特朗普衹是欲加之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