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mp/phpYWlVeB 

/tmp/phpbpLpMk  

做官的、為師的:你上心嗎? [ 屈穎妍 ]
hkgpao 專欄 2021年4月23日


好多好多年前,《明報》頭版有一則報導,題為「書中自有午餐肉」,說的,是大角咀「鮮魚行學校」前校長梁紀昌的一個校內新政,就是給交齊功課的學生獎勵罐頭午餐肉。


有此想法,源於午膳時間校長巡課室的一個微小觀察。


那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梁校長發現一位六年級自行帶飯的女生連續三天都在吃鴨頸,第一天問她,她說減肥;第二天再問,她仍說減肥;第三天,校長請她出走廊單獨傾談,女孩這才道出因由。


原來,女童的爸爸失業了,為節省開支,家人每晚十時後會在旺角甘霖街買每份5至10元的「下欄餸」,肉留給父親和弟弟吃,她和媽媽就吃「餸頭餸尾」。


校長答應送她罐頭,誰知此例一開,好多老師來反映,原來每個班都有父母失業的學生正在吃「無餸飯」,於是校長決定自掏腰包,買下大量午餐肉罐頭,獎給每星期交齊功課的學生。因為這所學校的孩子大多來自基層家庭,此舉既能鼓勵學生努力讀書,又能間接給貧困家庭扶一把。


這就是教育,這就是教者的初心。對孩子、對人、對這份工作,「上唔上心」,才是重點。教育,不只是成績、分數、入大率,教育更是,點滴在心頭的關懷與鼓勵。


日前5歲女童被虐殺的悲劇,引起社會討論,議員葛珮帆在立法會向問官員說了一段精警的話:

 

「虐兒問題社會已經討論了好久,單是立法會都討論了好多次、好多年,公聽會都做過幾次……現在不是沒社會討論,是政府沒立法的決心,勞福局說要找教育局,教育局又說要問勞福局……今日好多政府政策都面對同樣問題,就是一跨局就你推我我推你。其實,你們可否將這種事擺上心?」


對社會問題,到底當官的,上唔上心?還是每次要等到悲劇來臨才亡羊補牢?


同理,如果每個人,包括學校老師、鄰里親友,都把孩子的瘀痕或不尋常舉動「擺上心」,5歲女童也許命不該絕。


有位訓導主任告訴我,她每朝早都站在校門迎接學生,不時問:「A同學怎麼今天臉龐黑了?B同學為什麼眼睛紅了?……」教育局沒有指引規定老師要這樣做的,但我們不是機械人,教者更不該只按程序辦事,一定要有白紙黑字寫著一、二、三、四才去做。


社會進步是否只能換來人心僵化?從心出發的噓寒問暖,難道已成了校園絕唱?


原載:港人講地


https://www.speakout.hk/港人博評/70511/-獨家文章-做官的-為師的-你上心嗎-#selected


原圖:頭條日報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hk/204576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mp/php9dGa9k  


有人說內地街坊組長的大媽經常窺探街坊情況,令街坊毫無私隱,筆者疑惑,如果虐待女童致死事件放在內地,早已被大媽揭破,把女童父母送到派出所去,救回女童一命,不過,這是扯遠了,


記者把警方 " 擺上枱 " , 質問女童受虐致死警方是否後知後覺,但與女童經常有接觸的親屬,大廈管理員,老師,左鄰右里,全都緘默不言,沒有向警方舉報,那與女童全無接觸的警方又何能得知女童受虐而採取行動呢?


其實最能提供協助的應是社署,社署甚或資助團體都有安排社工到校輔導學生,但卻遺漏了幼稚園,對於這等虐兒個案,最能提供協助的是社工,


以社工的經驗,與經常與兒童有接觸的老師合作交流訊息,不難找出兒童受虐進而提供協助 ( 社署有的是資源甚至是法律賦予的權力 ) ,社工對於處理這等虐兒個案,自然比警方的強硬執法更易解決問題,日後的跟進工作亦是社工的強項,

 

經兒童被虐致死一案,政府除立法補救外,是否應把社工服務擴展到幼稚園,建立園方教師與社工的緊密聯繫 ( 比諸求警協助更易為教師接受 ) ,找出可疑個案,以免慘劇再次發生。


至於說到梁紀昌校長在任時的逸事,筆者又再加幾則,


梁校長任職的鮮魚行學校在2003-2004年度 (小一 ) 新生不足23人,教統局根據政策「殺校」(停辦),並命令停止錄取小一學生,

 

事件為傳媒廣泛報道,該校師生組織起來抗議政府的決定。2004年中,該校獲教統局安排「特別視學」,報告建議保留該校,

 

教統局收回「殺校」決定,當時鮮魚行學校亦已擬籌款開辦私立小學一年級課程。2004年10月,《大公報》報道,該校終於2004-2005年度收錄足夠的小一新生,

 

教統局重新資助該校的小一課程,毋須私辦。 * 資料轉自維基百科


而當政府推行國民教育,反對者鬧的不可交支,但梁校長一力在校內推行國民教育,更邀請家長及教育界同業到校旁聽國教科上課情況,給予意見,


就連教協教研部主任張銳輝都認為, 只要不視情感培育為首要教學目的, 學校教國情部分並無問題 , 不過就令人疑惑, 前此張銳輝不是站在教協立場, 極力反對國民教育推行的嗎? 不會是被梁校長所感動了吧?


可惜梁校長一力在校內推行國民教育,卻被反對國民教育人士不斷攻擊抹黑,導致對學校的捐助減少,著實令人扼腕,而政府亦 " 跪低 " , 國民教育最終亦在反對聲音中無疾而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mp/php05JL5d  


延伸閱讀 :


鮮魚行國教首課談李旺陽 「重批判思考 不避爭議事件」
明報 2012年10月20日


【明報專訊】在一片爭議聲中堅持推行國民教育科的鮮魚行學校,昨日首次開班教國情,六年級學生在課堂上認識國歌國旗,教師又利用「帽子思考法」,讓學生以正反兩面、客觀和情感等角度思考在國慶及海難下升旗的分別。


課堂上亦有藉李旺陽、釣魚島、毒奶粉等事件引導學生思考國家問題。校長梁紀昌表示,課程會與時並進加入生活元素,包括爭議事件,培養學生批判思考。


鮮魚行學校各年級隔周上兩節共一小時德育及國民教育課,校方已動用教育局早前發放的53萬元開科津貼,聘請一名教師和製作教材。按該校課程規劃,低年級教學重點為個人德育,高年級則先教思考方法,培養學生從多角度批判及分析國情。


寫周記評估 「偏頗會跟進」


昨日國教首課,約30名家長及2名教育界人士到場觀課。校長梁紀昌表示,課程設計主要參考已被擱置的官方課程指引,再加入按校情設計的內容,評估則會採用周記形式,讓學生透過文字或圖畫表達及總結全年上課感受。


六年級課堂昨先教認識國歌及國旗,梁校長指學生有任何感受可自由表達,不相信學生有冷酷無情的反應,若回答偏頗就會跟進了解。


副校長授課﹕國旗無固定價值


執教首課國教課的副校長施志勁說,國旗本身無固定價值,視乎事件才有不同意義,故會向學生展示釣魚島插國旗及遊行燒國旗,反映市民支持及反對國家一面,又會談李旺陽及毒奶粉事件,引起學生思考。


戴不同帽從不同角色思考


他又播放國慶日金紫荊廣場升旗儀式及南丫島海難下半旗儀式,要學生戴4頂不同顏色的帽,分別代表循客觀、情感、正面及負面4個角色,思考同一支旗之間的分別,再向全班同學分享。


施志勁說,會多用學生熟悉的議題啟發他們思考,校方有公開的監察系統,4名教師會一同備課,家長亦可到校觀課,不擔心被認為洗腦。


教協:可改名「公民教育」釋疑


教協教研部主任、通識教師張銳輝認為,鮮魚行學校首堂國教課,採取了開放及多角度教學方式。他解釋,只要不視情感培育為首要教學目的,學校教國情部分並無問題,

 

「最重要持開放及包容讓學生可自由表達」。張銳輝又指有關課程以德育及公民教育為主,建議科目名稱可以「公民教育」取代「國民教育」,進一步釋除家長疑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通人語 的頭像
普通人語

普通人語 - 肥貓有話說

普通人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