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園新村無電力 礙村民入伙
香港蘋果日報 2015年5月20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520/19154006
【本報訊】受高鐵工程逼遷的菜園村居民,重置村落再有阻滯。菜園村關注組成員高春香指,菜園新村房屋今年初陸續落成,村民原計劃7月可正式入伙,惟中電接駁電力入村工程,自去年10月起突停頓,至今未交代何時有電入村,令搬村夢成空。
村民昨日哭訴只求「一屋一電一啖飯,一水一村一塊田」,促請政府介入協調。中電解釋,因接駁地底電纜走線遭私人地主反對致工程未能完成。
高春香昨指,中電與村民一直有定期會面,村內鋪設電纜及興建火牛房的工程已陸續完成,惟去年10月之後所有工程停止。最近一次會面,中電代表仍無法保證菜園新村何時可供電。
地主反對建電纜
村民哭訴當日選擇棄村建新屋,5年來默默努力建新村,偏偏因電力問題,搬村夢難圓。
高春香說,現時村屋居住的臨時屋已開始失修,有滲漏問題,又試過爆糞渠,居民也因居住問題明顯增加磨擦,只想盡早遷入新居,促港府介入協調。
中電發言人稱,2011年接獲新村申請供電後,已派人跟進及擬定永久供電方案。目前大部份工程已完成,惟一段途經私人土地的地底電纜,因業權人反對電纜穿越其地皮,導致工程無法完成。
發言人續稱過去3個月,中電已6次與業權人磋商,但對方仍然反對,會繼續與業權人溝通。
記者 鄭啟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菜園村居民獲得政府超額的賠償, 本來可以另建家園, 優先申請公屋, 優先購買新界居屋甚或遷出市區買私樓自住, 但在一些黨團組織, " 有熱情的空間專業者(當中有建築師、規劃師、工程師、水力技師等等) " 的 " 協助 " 下, 要把菜園新村建設為 " 香港第一個強調低碳生活的生態示範村 ", 一個 " 新桃花源 ", 把美好的前景展現在居民面前,
根據政府的賠償方案, 沒有業權的居民, 凡居於82年已登記的寮屋, 而在84/85年寮屋登記中已登記的住戶可獲60萬元的特惠金津貼, 比正常高三倍多。他們可選擇50萬元特惠金津貼, 優先購買新界剩餘居屋。而居於已登記寮屋兩年以上的短期住戶,則可優先申請公屋;其他不合資格的住戶,則須申請酌情處理。此外,所有受影響的住戶均可獲3,000元至10,000元的搬遷津貼,
如果居民堅持要另建新菜園村, 不願優先申請公屋, 優先購買新界剩餘居屋, 這是他們的選擇, 亦無可厚非, 但新菜園村的建設一波三折, 舊村清拆近四年, 新村仍未能入伙, 這 " 香港第一個強調低碳生活的生態示範村 ", " 新桃花源 " 的美夢不知何時才可以達成,
問題的根源出自所購建村的地段被眾多私人土地包圍, 根本沒有自己的通道連接政府道路, 換言之出入都要取道經過私人土地, 當初建屋時, 已因運載建築材料車輛要經過私人土地進入新菜園村地盤而引起紛爭, 被私人土地業主封閉道路, 不讓運載建築材料車輛進入, 後來獲熱心人士資助 " 過路費 " 才解決問題,
但又因道路維修保養問題再起風波, 過路費不包括道路維修保養, 見仁見智, 但買了使用權而要負擔日後道路維修保養亦無可厚非, 用者自負嘛, 問題卒之在鄉議局協調下得以解決,
但到今時今日, 新菜園村又有未能通水通電的問題, 衹因通往新菜園村道路私人業權道路業主拒絕讓有關部門掘地裝設水管電纜等設施, 又變成僵局, 入伙無期,
筆者難明, 這等新界土地有不少這樣的情況出現, 路權糾紛不絕, 為何菜園村居民會選擇被眾多私人土地包圍, 根本沒有自己的通道連接政府道路建新村? 逐釀成這麼多的糾紛, 當中負責中介的地產代理以至負責交易文件的律師, 是否有向買方(菜園村居民)如實說明情況成疑, 筆者疑惑, 中介的地產代理以至負責交易文件的律師, 如果有向菜園村居民說明這幅土地將來可能遇到的問題, 菜園村居民是否仍會購買?
但在事件中無論菜園村居民, 協助他們的黨團組織, 甚至民主媒體都三緘其口, 沒有跟進 " 報導 "相關人士身份, 亦沒有建議菜園村居民向中介的地產代理及律師索償, 甚或向有相關規管組織投訴, 情況令人疑惑,
堅持留在新界另建家園的菜園村居民多屬老弱婦孺, 在一些黨團組織, 一些關注組人士的 " 協助 " 下, 釀成今日的困局, 他們在土地事件中究竟擔當了什麼角色? 展現在菜園村居民面前的 " 低碳生活的生態示範村 ", " 新桃花源 ", 又是否有人為著實現自己的 " 美好夢想 " , 就藉菜園村事件 " 影響 " 居民拒絕 " 上樓 ", 把居民的超額賠償拿來作 " 實驗經費 ", 菜園村居民在信任之餘, 未經深思熟慮就購置土地怱怱上馬, 如果屬實, 這等令菜園村老弱婦孺多年來流離失所, 未能安居新村的黨團組織, 關注組人士, 亦逃不了道德上的責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
菜園新村生態住宅設計 - 土地正義聯盟
新桃花源: 菜園村建築十二書
2009年十二月在香港中環的反高鐵抗爭,延續了三年前天星碼頭保育運動的精神,是後殖民時代的香港市民,投身城市及田園空間自主權運動的再一次高潮.2010年春天,抗爭運動的主體成員的菜園村民和支援的民間關注團體化挫折為行動,決定突破政府搬遷公屋的安排模式,以自立的方式覓地生態建村.這個運動在維系社區的存續的同時,挑戰了程序理性的香港官僚體制數十年來一貫”拆村上樓”的動遷模式 更進一步的讓我們重新審視香港新界的耕地政策,以期開啟香港有機農業的新契機.
菜園村的實質規劃在居民社區行動與生態建村的基礎上,保存了原有地塊內的大小魚塘和兩組的龍眼樹林,確立了規劃上車不入村以及村內40%的土地作為集體公田與公共使用的共識;配置以不同尺度的廣場節點,公所亭仔,牆體座椅,燈具郵箱的序列安排,沿著南北步道形成村內北中南三個社區的公共空間特色與地區認同.
建築的設計則模擬傳統民居”原型加調整”的思考過程,以三開間,天井和院落的圍合概念發展出ABC三種基本原型,設計出一套參與的機制和過程,依居民的選擇和調整逐漸成47個戶型,完成施工圖面.建築的朝向開窗引入夏季的西南穿堂風,提供遮陽和擋雨元素的成長機會,以經濟和地域性的材料組織合理的建構邏輯和美學.建築設計同時結合屋頂覆草和庭院的雨水收集池,家家有大樹和菜園,形成以居屋為單元的小生態系統;全村再以每戶排出的中水過濾和生態池,以及黑水收集的有機堆肥,提供村內的公田使用,並促進大區域的水循環以及防洪集水,行成以村為單元的大生態系統.
分別表現下列12個主題:
1. 社區意識: 高鐵動遷的抗爭
2. 公田工社: 農業復耕的起點
3. 車不入村: 生態建村第一步
4. 魚塘果樹: 地域的文化地景
5. 養風聚水: 區域的感官空間
6. 大中小小: 公共空間的尺度
7. 民居形態: ABC建築完全手冊
8. 合院天井: 院落的空間原則
9. 南風穿堂: 通風采光的常識
10.肥水不漏: 水的循環再利用
11.開間模組: 經濟的建構詩意
12.村民參與: 修改彈性加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