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祖國,接我們回家」
文匯報 2017年10月3日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10/03/CH1710030012.htm
颶風襲加勒比 民航總局包機接381受困同胞回國
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新社報道,隨着東航MU599航班前晚順利降落上海虹橋機場,381位在加勒比颶風中受困的中國同胞,安全回到祖國的懷抱。「感謝祖國一直記着我們,幫我們回家。」
近日,加勒比海地區遭受罕見的超強颶風「艾爾瑪」襲擊,人員和財產損失嚴重。災情發生後,有近400名中國同胞受困當地。9月29日,東航按照中國民航局的任務要求,立即啟動應急響應,2架A330-300寬體飛機、64名機組及工作人員於當晚10時和11時從上海浦東機場起飛,飛向加勒比海島國安地卡和巴布達的維爾伯德機場。
在飛機上,乘務長劉燕婕和乘務員們細心準備了八寶粥、乾果和熱餐,放在每個座位上。「只要同胞有難,我們會飛往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接你回國。」機長郭萬清說。
航班最小旅客 年齡僅2歲
2歲的孫藝陽是此次航班上年齡最小的旅客之一。孫藝陽的爸爸孫浩傑是中資企業新天國際援助多米尼克農業合作項目的工作人員,他說,當初因為醫生認為懷孕的妻子不適合長途跋涉,所以寶寶出生在多米尼克,這還是孩子第一次有機會回中國看看。一路上,孩子一直倚靠着自己的長毛絨玩具狗熟睡,沒有一絲的不適應和恐懼,「我在多米尼克工作11年,從沒見過這麼大的颶風,感謝祖國、感謝民航,一直記着我們,幫我們回家」。
飛行涉19國 近繞地球一圈
此次在中國外交部、商務部、中國民航局的部署協調下,東航緊急海外運輸任務得到有關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並在時間緊張的情況下創造了東航海外應急救援的多個新紀錄:首次飛越大西洋航線,目的地機場為中國航班首次降落;此次是往返航程最遠、用時最長的一次緊急運輸飛行;從接受任務到完成飛行前,所有工作任務用時不到24小時;是次飛行涉及16個國家的飛越許可,包括中國在內3個國家的起飛落地許可,共計19個國家的申請與批覆,是申請國家最多的一次。
這次緊急運輸任務往返全程3.5萬公里,接近於繞地球一圈距離。其中,從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到安地卡和巴布達,是東航航班第一次飛越大西洋。東航是中國民航首家實現全機隊撤下紙質航行材料、換用電子飛行包的航空公司,但為了這次航班,東航特地找出了往昔的紙質航圖,彌補電子飛行包的商業航班數據不覆蓋馬德里至安地卡和巴布達的空白。
據東航上海飛行部飛行五部總經理孫震介紹,安地卡和巴布達機場地面設施有限、導航能力弱、跑道可用於降落的距離短、聯絡道設置也不如中國國內機場方便,這一切困難都需要機組依靠精湛的技藝來解決。此次任務東航集中了8個機組、16名優秀飛行員,每個機組均由代表東航飛行員最高水平的「五星機長」榮譽獲得者帶隊,確保飛行安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還沒有能力把你送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但是我們絕對有能力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把你從世界的各個角落接回家。」 ----- 機長 郭萬清-----
中秋節本來是人月雙圓, 中國人重要的節日, 但是在加勒比海島國安地卡和巴布達僑居及工作的同胞, 早前由於居住地遭受罕見的超強颶風「艾爾瑪」襲擊, 人員和財產損失嚴重, 災情發生後, 有近400名中國同胞受困當地, 這個中秋節就過得不大愉快了,
在中國外交部、商務部、中國民航局的部署協調下, 東航啟動緊急海外運輸任務, 派出2架A330-300廣體客機飛往災區, 撤走受困當地的中國同胞, 撤僑的飛機9月29日從上海浦東機場出發, 在中秋節前迎回受困當地的381位同胞, 讓他們能回到中國和家人過一個團圓的節日.
執行這次飛行任務的機長郭萬清說的對 :「我們還沒有能力把你送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但是我們絕對有能力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把你從世界的各個角落接回家。」
同胞遇到困難, 我們的國家絕不會袖手旁觀, 我們的駐在地使領館會毫不猶豫的作出支援, 無論是僑居, 工作, 甚至是旅遊人士, 衹要遇上困難, 駐在地的中國使領館一收到求援訊息, 便會立即啟動應急機制, 調派使館人員協助,
中國外交部並設有24小時全球領事保護服務中心熱線電話, 身在外地的同胞如遇緊急情況, 可致電中國外交部24小時全球領事保護服務中心熱線求助(0086-10-12308或+86-10-12308), 如遇緊急情況, 在電話接通後可按0再按9直接與當值熱線人員對話。
後記 :
俗語說的好 " 大樹好遮陰 " , 祖國國力的提升, 令同胞無論是外遊, 工作甚或求學, 遇上困難都可以獲得駐在地的中國使領館的協助與支援, 那些宣揚港獨, 要分裂國家的人, 是否應深思一下, 如果在 " 香港國 " 境外遇到困難, 又向誰求助? " 香港國 " 有能力設立遍及全球的使領館嗎? " 香港國 " 有能力啟動撤僑機制, 把遇到困難的國民接回 " 香港國 " 嗎?
脫離了中國的庇蔭, 脫離了中國的 " 香港國 " , 又能獲得多少國家的承認? 在一些發展中甚至落後的國家, " 香港國 " 人能享有當地政府對中國國民的尊重與待遇嗎? " 香港國 " 所發的旅遊證件在一些發展中甚至落後的國家, (在沒有駐在地 " 香港國 " 使領館的支援下)對持證人能獲得適切的個人權利及人身安全保障嗎? ---- " 香港國民 " 在這等國家什麼也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
海外遊子的遮蔭樹 [ 屈穎妍 ]
2017年01月31日
https://hkgpao.com/articles/108459
從香港人在美國、越南等地的親身經歷,發現中國領事館已成了海外遊子最大最可靠的遮蔭樹。
又是一個長假期了,這些年香港人的放假模式,似乎都以外遊為主,四海闖蕩,通常你會帶備什麼應急物?
平安藥、信用卡、救命錢、保險信……?
最近,網上流傳一個電話號碼,叫大家外遊時一定要記住,那就是中國領事館的全球支援熱線,倘若在海外遇事,這通電話,就是你的救生圈。
回想過往的旅遊經驗,隨身袋子中不可或缺的只是錢包、證件、電話、電腦和保險公司緊急熱線,中國領事館?倒沒想過會跟我的旅遊扯上關連。又或者,香港人向來沒有國家觀念,遇事,第一反應是報警、上醫院、拿證明、找保險公司,從沒想過找國家幫忙。
也許大家覺得領事館太遙遠,又不是死人塌樓海嘯地震、更沒有恐襲綁票戰火排華,領事館管的應該是外交事,老百姓在外的小意外小難題,領事館怎會理你?直至近年,我陸陸續續聽到以下真人真事,才明白,弱國無外交,強國嘛,當然不一樣了。
記得兩年多前曾收過一封讀者來信,對方是新西蘭自駕遊三死車禍的其中一位生還者,他們目睹好友在意外中身亡,沉痛莫名,再看到香港媒體及網傳的歪曲報道,更氣憤難平,故遠在新西蘭也傳我郵件,道出一些香港傳媒不會報道的實況,好記得他在信中說過,特區政府和中國領事館在事故發生後馬上到場支援,讓他們不至徬徨無助,那種專業及友善,若非親身感受,絕不能體會國家的關顧……
大事如此,小故事原來更多,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每年處理海外香港人求助個案逾三百多宗,我在不同的朋友圈隨手拈來,就聽過以下幾個真實故事。
朋友A的兒子在美國西雅圖唸書,因為跟室友吵架,極怒下把室友汽車的玻璃砸碎,被控刑毀。孩子孤身在外,沒人保釋,當地警方隨便安排了一個收費高昂的美國律師,錢收了,孩子卻一直還押拘留所,一關就是幾星期,連跟父親通個電話的機會都沒有。
A在香港乾著急,但因為孩子犯事在先,不抱期望,只想有個清晰訊息:案件幾時開庭、兒子命運將如何……而不是在羈留所無了期地等。求助無門下,A決定打電話到中國領事館。
時差關係,那通電話打去時剛好是美國的晚上,A道明原委,對方懇切安慰,叫這位爸爸萬二分放心,他們一定會替他照顧孩子。
A本不存厚望,以為是敷衍之辭,誰知幾小時後,該是美國的早上,三藩市領事來電說,西雅圖那邊沒領事館,故已安排當地僑領代到拘留所看望孩子,並會與他密切聯絡,報告最新進展。
一個夜晚,領事館人員已經把孩子的事了解過、安排好,A實在始料不及。之後,換律師、保釋、上庭、判罪……都是那位僑領陪著他們奔走,最後孩子因犯事不能再獲簽證要即時離境,也是由僑領幫忙安排。最動容處,是僑領一分錢都不肯收,連律師費、機票錢都代付了。他說:「你們人生路不熟,中國領事館叮囑我一定要幫忙,他們說,帳單寄給他們好了。」
一件壞事,卻換來一次感動經驗,朋友給三藩市領事館寫了封感謝信,順道一問:「孩子犯了錯,為什麼你們還對我們這麼好?」領事回覆:「對香港同胞,我們一向都是特別照顧。」
是國策還是特殊關照?
是國策還是特殊關照?無從稽考了,只知道,這樣的事例不只一樁。
另一位朋友,兒子考完試跟同學赴越南自由行,途中因拿出iPad用google map找路,忽然眼前一黑,iPad瞬間被搶去。
言語不通又迷路,三個大男孩站在街頭不知所措,iPad內有很多重要資料,失掉怎辦?幸好路上有個英國人見狀問訊,教他們先去前面警局報案,再找中國領事館求助。
在越南報案原來是要收錢的,先付幾十美元,警察隨便落了口供,跟他們冷冷說這種事天天發生,找回iPad的機會是零。年輕人要求找中國領事館,於是警察便把他們送過去。
一進領事館完全是另一種感受,職員見他們受驚,先送上熱水茶點,又問他們吃飯沒有?餓不餓?有沒有受傷?酒店在哪裏?要不要打電話給家人?身上還有旅費嗎?……聽到警局收了孩子報案錢,領館人員立即抓起電話打去派出所,罵他們為什麼向受害孩子收錢,要他們立即退回。
五星級的領事館奇遇
雖然最後iPad還是不能尋回,報案費也只能取回一半,但領館人員送他們回酒店後一直跟他們保持密切聯繫的窩心,難怪兒子一下飛機,第一件向媽媽滔滔不絕說的,不是旅遊故事、也不是打劫意外,而是這「五星級的領事館奇遇」。
中國外長王毅說過,中國外交的宗旨,是「外交為民」四個字,「老百姓把我們當作最親的人,就是外交人員的最高榮譽」。如果我不是親耳聽過、朋友親身經歷過,我也許會像部分香港人那樣,認為那「外交為民」不過是中國慣有的歌頌式公關。正因為這類個案從沒有媒體報道過,我更相信,那不是外交秀,中國領事館原來已成了海外遊子最大最可靠的遮蔭樹。
原載︰亞洲週刊
http://www.yzzk.com/cfm/blogger3.cfm?id=1485229799159&author=屈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