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16萬公營房屋還算「走數」? [ 原姿晴 ]
港人講地 2017年6月29日
http://speakout.hk/index.php/2013-11-04-09-33-03/2013-12-21-07-12-13/23799-9134
還有幾天,梁振英政府五年任期將畫上句號,各媒體、政界人士紛紛為這屆政府盤點、「埋單計數」,矛頭直指重中之重的房屋及扶貧政策。在福利開支大增逾七成下,扶貧方面算是收貨了。但就算被指為「盲搶地」的CY,「粒粒皆辛苦」地覓地建屋,有些立場一向反政府的媒體,卻直批梁振英在「房屋政策走數」,試圖否定CY和現屆政府的努力,又是否公道呢?
熟悉房策的政壇高人指,現屆政府的公營房屋實際落成量連同未來兩三年供應的逾九萬四千個單位,總共有近十六萬公營單位的供應,還算少嗎?
用洪荒之力增房屋供應
CY把房屋視為重中之重,五年過去,盤點一下,也取得不少成果,包括:未來幾年公屋預計建屋量高達九萬四千六百個單位,比上任前高出逾四成;未來三至四年一手私人住宅供應也有約九萬六千個單位,較上任前高出四成八。儘管如此,積弊難返下,房屋供應滯後,難以在短期內完全解決現存的房屋荒,加上私人市場價格飆升,超出市民購買力,把更多市民推向公營房屋,公屋平均輪候時間有增無減,亦因此而被部分人詬病。但平心而論,這能完全怪這屆政府嗎?
公屋供應不足,是一個歷史遺下的問題,而要根治,關鍵在於增加供應。過去五年,政府可謂用盡洪荒之力去覓地建屋,但同時也處處遇阻,導致公私營房屋供應繼續落後。其中最明顯,就是立法會拉布及地區人士阻力,甚至動輒提出司法覆核,影響所及,勢將令短中期供應縮減。
拉布、JR拖累建屋進度
以拉布為例,討論二十多年的新界東北發展,前期工程撥款在財委會先後歷經七次會議和三十多個小時辯論,阻撓整個計畫按時推進。又例如是橫洲公屋發展計畫,在進行「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撥款申請的「討論」,議員發言近四百次,其中非建制派先後提出中止待續、休會動議及近二百項臨時動議來拉布。可歎撥款申請被延後,不僅影響橫洲公屋計畫,其實還影響其他議程上的工程,包括東涌新市鎮擴展等多個公屋項目。
除了中長期土地發展規劃受阻,多個短期公屋項目也受拉布拖累被逼延後。例如原定今年中展開的大埔頌雅路公屋項目,可提供七千個單位,預計三至五年後落成。但工務小組開會四次才獲通過,期間有非建制派議員多次提出終止待續動議,令項目不得又再延後。
除了拉布,濫用司法覆核,也嚴重拖慢公屋建設進度。譬如大窩口道第一及二期八百個單位項目,就受司法覆核所阻,甚至被逼取消已發出的地基工程招標。
拉布者須向「無樓族」負責
有人一味指責政府建屋慢,但為何這些玩拉布、濫用司法覆核、拉政府後腿的人,害苦了數以十萬計等待「上樓」的基層市民,卻毋須承擔政治責任呢?誠然,政府建屋必然會觸及部分人利益,但面對因房屋問題而令貧富差距日增的社會,面對等了又等的「劏房戶」、「無樓族」,全社會包括熱衷政治攻訐的媒體及政客,不應該放下矛盾、齊心解決問題嗎?
一個梁振英給你們罵了五年,如非「夠硬淨」,豈能找來十六萬公營房屋單位,未來幾年又豈會有地建九萬多的私樓,但這些供應總有完全消化之日,我們的社會應何去何從,值得深思。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7年6月29日(此為作者原版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梁振英被泛民黨團人士罵了五年, 卒之卸下了香港特首的擔子, 但梁振英面前還有另一個更重的擔子要肩負, 就是政協副主席的職務, 比諸為香港7百萬人服務, 政協副主席要面對的是全國13億國民, 責任更為重大,
泛民黨團人士不會因為梁振英的卸任而放棄對他的狙擊咒罵, 因為梁振英被選為政協副主席, 對泛民黨團人士更屬不能忍受, 罵不倒梁振英反令梁振英更上層樓, 成為國家領導人, 當真是在瘋狂狙擊咒罵梁振英的泛民黨團人士面上摑了一大巴掌,
而梁振英任內政績有目共睹, 其實單是收拾曾蔭權留下來的爛攤子已令梁振英焦頭爛額, 花費不少精力, 泛民黨團在立法會內用盡辦法拖延政府申請的撥款, 在立法會外利用代理人以司法程序拖延政府政策的推行, 給梁振英政府添了不少煩亂,
但誠如上文作者所言, 在重中之重的房屋問題上, 梁振英總算是排除萬難交出成績來, 雖然房屋問題不可能一朝就澈底解決, 但總算是走出曾蔭權任內的陰霾, 有序地朝著目標前進,
而私人市場樓宇價格飆升實非政府所能控制, 存在著外在因素, 但把更多市民推向公營房屋這是事實, 令公屋平均輪候時間有增無減, 如果把責任扣在政府頭上這不公道,
儘管政府已推出多項措施以阻遏私人市場樓宇價格的飆升, 但政府不可能限制市民購置房屋的權利(儘管是涉及炒賣活動), 衹能在找尋更多土地, 加快興建公營房屋來舒緩市民的需求,
梁振英任內, 政府的公營房屋實際落成, 連同未來兩三年的供應合共供應逾十六萬個公營房屋單位, 比諸當年董建華計劃興建的八萬五還多上一倍, 可董建華計劃興建的八萬五卻胎死腹中, 對日後房屋供應造成影響, 曾蔭權的停售居屋, 停止賣地政策更令房屋問題急劇惡化, 在供不應求下令私人市場樓宇價格飛升, 造成今日的苦果, 如果將這筆帳算在梁振英頭上又是否公道呢?
誠如上文作者指 " 有人一味指責政府建屋慢, 但為何這些玩拉布、濫用司法覆核、拉政府後腿的人, 害苦了數以十萬計等待「上樓」的基層市民, 卻毋須承擔政治責任呢?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