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鏗鏘集05  

一個王牌的殞落 [ 屈穎妍 ]
hkgpao 2018年6月03日
https://hkgpao.com/articles/201826

【屈穎妍@HKG報首發】我做傳媒的時候,主要負責專題特寫、人物專訪,故對行家的同類內容特別關注。

那年代,最讓新聞人敬重的是香港電台《鏗鏘集》,它比無綫的《星期日檔案》、《新聞透視》少了一份商業考慮。它們可以慢慢講故事、詳細解構問題,不用擔心觀眾口味,不怕得失廣告客戶。

同一社會事件,無綫亞視的新聞特輯快、狠、準,港台的《鏗鏘集》通常慢半拍,但查清查楚、娓娓道來,來龍去脈特別詳細,因為他們是公營機構,是官台,不用爭、不必趕、不能錯,於是公信力也高。

製作人立場變成《鏗鏘集》立場

然而,反國教、佔中以後,製作人的立場漸漸變成了《鏗鏘集》的立場,記者、編導不再掩飾,把節目公器用作私人政治發洩工具。
翻查過去一年播過的《鏗鏘集》,談及國家的特輯有五個,分別是:講北京驅逐外省民工的「低端人口」、講國歌作詞人田漢在文革如何被鬥死的「命運協奏曲」、談劉曉波的「未來的自由」、談豆腐渣工程的「川震十年(上)未忘人」及「川震十年(下)殤痕」。五集,清一色,唱衰國家。

至於涉及香港政治的有:歌頌黃之鋒、羅冠聰和周永康的「逆權少年」、為輸掉補選的姚松炎呼冤的「意料之外」、一看題目就知立場的:「活在高鐵陰影下」、「說好的一國兩制」……還有好多同一角度、同一立場、同一視野,明黃、暗黃的專題,總之,清一色,黃色。

上星期,《鏗鏘集》更淪落到執《壹週刊》口水尾,找個離職記者重講一次她三年前在《壹週刊》做過的所謂「新聞」。那「新聞」題目叫「三中商」,觀眾看著《鏗鏘集》記者跟《壹週刊》離職記者團團轉,用半小時左查右查再發現新大陸般告訴大家:原來三聯、中華、商務三家書店的背後老闆是中聯辦,從而帶出紅色力量操控香港文化出版界的陰謀論。

三聯、中華、商務是中資,等如中銀是國營、等如阿媽係女人,哪會有新聞機構用半小時節目抽絲剝繭去證明阿媽係女人?但拿過不少國際新聞獎的《鏗鏘集》,竟然煞有介事地為一個無知命題大造文章。

《鏗鏘集》本來是港台王牌節目,它的英文原是 “The Common Sense”,不知是否有自知之明,覺得自己已丟掉common sense,現在的英文名只叫 “Hong Kong Connection”。

一個金漆招牌殞落本來與我何干,但《鏗鏘集》屬公營廣播,用的是免費大氣電波,花的是公帑,影響的是全港市民,報道甚至會被外國媒體相信並轉載,這就是大問題了。

所以,這不只是一篇文章,這也是一封投訴信,投訴《鏗鏘集》違反新聞應有的中立、客觀、公正守則,並c.c.給廣播處長、通訊事務管理局主席,希望有關當局嚴肅處理。別忘了,為官避事平生恥。

原圖:港台網站截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筆者已很久沒有看港台的資訊節目, 因為一看就上火, 為了身體健康著想, 還是少看也罷, 不過屈穎妍提起, 也不妨說說筆者的感受,

無疑, 《鏗鏘集》以前是港台的皇牌節目, 為當年的港台電視部扛起半邊天, 挾著身為政府電台, 不怕得失廣告客戶的基礎上, 製作人可以慢工出細貨的去製作節目, 就當年而言《鏗鏘集》是最多資源, 最多外地取材取景的節目, 由於選材嚴謹, 製作認真, 公信力比業界同樣節目為高,

但曾幾何時,《鏗鏘集》的質變, 政治味大增, 選材嘛......不說也罷, 已不復當年的《鏗鏘集》, 就像《城市論壇》一樣, 令人不忍卒睹, 看了就上火, 更不用說被前特首批評為低級趣味的《頭條新聞》了,

是港台節目製作人的素質低落抑或是個人立場問題(公器私用?), 令致節目偏離了為社會大眾服務的目的, 轉而為政治小眾服務(政治任務?),

誠然, 《鏗鏘集》雖然採用的是叙述式手法, 看似是新聞專題(追蹤)報導, 但內容如果經過剪輯, 把製作人的個人取態在經過剪輯的鏡頭表達出來, 再加上旁述, 就可以引領受眾朝著自己的方向走(洗腦?), 偏離了新聞傳媒專業操守, 《鏗鏘集》是否被製作人騎劫, 大眾自有公論,

後記 :

汶川十年, 傳媒紛紛製作有關特輯, 但取材及記者的取態卻似乎流於 " 發掘 " 負面消息為主, 對於正面的報導少之又少, 為什麼會是這樣?

汶川地震帶出了同胞血濃於水,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情懷, 事隔十年, 相信受眾最關心的是災民這十年間過得怎樣? 失去父母的孩子又過得怎樣? 而非衹是聚焦於在地震中倒塌校舍亡者家屬的哭訴與追究責任, 但香港的傳媒記者似乎 "樂於報導 "這等題材,

說到汶川十年的正面報導, 筆者在網絡上找到一篇有關汶川 " 六百多名孤困兒童的十年 " 的撰文與網友分享, 在汶川十年負面報導泛濫的情況下, 讓網友可以得到傳媒以外的正面訊息.

文章作者的結語慨嘆 " 像這樣正面的汶川災後救助訊息, 我們某些港媒, 有詳細介紹過嗎? " 筆者亦與有同感, 為什麼這樣的題材沒見諸《鏗鏘集》, 是新聞觸角不夠? 還是製作人有個人(政治)取態的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

汶川地震沒被清楚報導的一筆 - 六百多名孤困兒童的十年  [ 余非 ]
幫港出聲 2018年6月5日
https://www.silentmajority.hk/articles/72471

余非:「安康家園十年的成功實踐,探索出一套政府支持、民間出資、公益組織監管的災後孤兒緊急救助模式。672名孩子之中,624名全部高中畢業;當中,282人考上大學,342人高中畢業後就業或參軍。」 「像這樣正面的汶川災後救助訊息,我們某些港媒,有詳細介紹過嗎?」------[ 幫港自講 ]


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特大地震,於今年是十週年。內地媒體對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的新聞,都處理得有禮有節。當悼念者耍手不接受訪問,記者立即退下,不打擾人,尊重現場的氣氛及悼念者的情緒。新聞的求真與自由一樣,不是獨大、無限大。

對比之下,香港記者的地震十週年新聞卻弄到引起爭執。誰是誰非的吵鬧佔用了報導空間;結果,令某台的汶川地震十週年新聞內容單薄,甚至有不少漏網遺珠。舉例,十年前部份港媒對學校災區及有學生被埋大表關心。對學生及青少年特別同情絕對可以理解;然而,正義感、同情心為何是選擇性的。當中國政府針對孤困兒童做了大量好事時,為何不也認真地關心報導呢?本文就談中國政府如何照顧災後六百多、七百名孤困兒童。

且記住一個名字 - 安康家園

2008年,災區的黨委、政府部門及婦聯組織即時成立了一個類似孤兒院的機制,叫安康家園。安康家園項目成立後,工作人員不是被動地等受助人來登記,是主動走進鄉村瞭解情況,第一時間轉移安置了712名有需要救助的孤困兒童。當中有人陸陸續續找到了父母,最終接收救助的兒童共672名。一照顧,就是十年。

安康家園的十年分兩個階段。最初的一年多,是日照安康家園。日照是山東地名,項目由山東日照鋼鐵集團公司承擔,共出資1.7億,所以第一個安置點是山東日照。中國當時行點對點的救助安排,不同省份定點承擔不同項目,令救援工作有序地展開,資源也不重複。山東日照安頓期間,四川成都市雙流縣在建永久院舍,一年多後,600多名兒童全數轉去雙流安康家園。

在暫住的日照安康家園階段,可以用李向南媽媽的經歷做例子。日照安康家園明白除了給孤困兒童一個大家庭,還要給他們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家庭。於是日照安康家園嘗試行阿姨照顧的媽媽制。由年輕、有照顧子女經驗的阿姨,一人帶幾個小朋友。李向南是當年的媽媽之一,照顧6名分別是4、5歲的孩子。李向南說:「這些孩子剛來時一直哭,我就抱在懷裡哄著,很心疼他們。」

李向南餵孩子吃飯,教他們上洗手間,出於震後的恐懼,有一個階段牽著他們的手一起睡覺。久而久之,孩子一見到李向南就不哭。某次,李向南感冒發燒,幾個孩子圍在身邊不肯走開,有的用小手揉她肚子,有的用額貼著她的額。嘩,那一刻,李向南的心裡溫暖到不得了!一年後,李向南帶的孩子要轉去永久院舍雙流安康家園生活。走時孩子邊哭邊抱著她,不肯撒手。長期以來,小朋友一直都有跟李向南保持聯絡。

永久院舍雙流安康家園又有何特別呢?由園長胡源忠說起。2018年,胡源忠做了園長九年。胡源忠任園長前在部隊工作了17年,曾擔任女子特警隊的擒拿格鬥教練。部隊生活及管理要求嚴格,面對家園裡的孩子,胡源忠沒照抄部隊的一套。他細心地根據年齡、性別,不停改變管教方法。胡源忠說,剛開始時壓力很大,為了更好地專心工作,他甚至將4歲兒子也接去安康家園,既讓他們一起長大,也令他自己不用分心。

雙流安康家園也行媽媽制,小朋友軟性一面的麻煩有媽媽用柔性手法疏導。而硬性的麻煩,例如青春期的孩子反叛、愛打架,胡源忠的長處就派上用場了。對喜歡打架的孩子,胡源忠扔他們拳套、護具,叫他們跟他打。胡源忠只防守,不出拳或只出虛拳。到小朋友都筋疲力盡了,胡源忠就跟他們談武德,打架解決不了任何事等道理。

胡源忠是部隊出身,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他不斷看書增加照顧兒童的知識。他管理整個家園及小朋友確有一套辦法。以愛心卡為例。因為安康家園經常有愛心捐贈,從書籍、文具、體育用品到各類衣物、生活用品,無所不包。胡源忠用愛心卡制度以卡易物,令孩子不是無償地獲得物資。

胡源忠要小朋友賺愛心卡來換取物資。譬如一張卡換一支鉛筆、一本筆記簿;換籃球就要十張卡,等等。物件都明碼實價,標明要多少張卡來交易。為園舍做事可以賺取愛心卡,做好事有卡,甚至令自己不生病都可以有愛心卡。不生病,意味着不讓安康媽媽操心,也懂得不為別人添麻煩。所以,愛心卡之獲取,背後有一套價值觀,是教育工具之一。

大家看看,工作做得多細緻。胡源忠令孩子視家園為一個整體,門窗、地板、廁所、走廊、樓梯,還有樓下的綠化,每個孩子都可以各盡其責。整整十年,安康家園沒請過保潔和綠化工人,一切都由孩子自己剪自己弄。弄不好沒關係,但必須得自己來做。安康家園引導孩子學會感恩,他們會去慰問敬老院、福利院,更曾慰問青海玉樹地震後同樣受到傷害的兒童。

胡源忠明白別人的愛不可以撐小朋友一生,要將他們當平常娃兒一樣看待,令他們有能力在社會工作及生活。

目前家園內尚有48名孩子,最小的幾個在讀初中二年班。胡源忠再努力4年,等所有人都高中畢業,安康家園就完成歷史任務。早前,雙流安康家園辦了個十週年紀念會,請了日照安康家園時期的媽媽參加。當中,張愛蓮是日照階段的媽媽,在活動內跟帶過的孩子重逢。當中有一位已在鐵路部工作,長得高高大大,一見到張愛蓮就抱著她哭成孩子模樣。

文章結束前點算安康家園做出來的成績:安康家園十年的成功實踐,探索出一套政府支持、民間出資、公益組織監管的災後孤兒緊急救助模式。672名孩子之中,624名全部高中畢業;當中,282人考上大學,342人高中畢業後就業或參軍。

像這樣正面的汶川災後救助訊息,我們某些港媒,有詳細介紹過嗎?

原圖:https://mp.weixin.qq.com/s/fsOFG-I4IPrdQJ2qj09rDQ;

0鏗鏘集0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通人語 的頭像
    普通人語

    普通人語 - 肥貓有話說

    普通人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